開館為暖身 臺中市立美術館首批志工啟動培訓

志工訓練大合照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臺中市立美術館將於今年12月正式開館,首批志工也在8月加入行列,投入開館前的各項籌備工作。這群志工來自各行各業、年齡層橫跨20至70歲,還有來自跨國與多元文化背景,及具備英、日語等能力的國際志工,為美術館未來的觀眾服務注入豐沛能量,也展現市民對公共藝文參與的高度熱情。

文化局施純福副局長勉勵志工夥伴。 (圖/中美館提供)
▲文化局施純福副局長勉勵志工夥伴。 (圖/中美館提供)

首指志工培訓啟動,文化局副局長施純福親自到場感謝志工的無私奉獻,並勉勵大家將綠美圖視為第二個家,以專業且溫暖的服務態度迎接每一位觀眾。他提到,綠美圖坐落於中央公園,年底國際會展中心也將同步開幕,串連起整座城市的文化脈動。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未來中美館將提供多元的文化體驗,並期待志工與館方攜手打造友善、共融的文化空間。

中美館館長賴依欣向志工介紹館舍理念與未來發展方向。 (圖/中美館提供)
▲中美館館長賴依欣向志工介紹館舍理念與未來發展方向。 (圖/中美館提供)

中美館館長賴依欣則向志工介紹館舍理念與未來發展方向。她表示,中美館致力於成為「跨界共融」的藝術平臺,未來將推動多元展覽、教育推廣與文化平權實踐,帶給市民多層次的生活與感知體驗,而志工是推動這些理念的第一線夥伴,期許透過此次過程,深化對館舍使命的理解與實踐。

中美館指出,志工招募自3月啟動,歷時三個月,共吸引逾500位市民報名,最終錄取超過300人,為了讓志工熟悉場館理念與運作方式,中美館特別規劃三梯次的特殊訓練課程,志工們的參與精神令人動容。

志工夥伴專注參與培訓。 (圖/中美館提供)
▲志工夥伴專注參與培訓。 (圖/中美館提供)

有志工希望在退休後實踐年輕時對藝術的嚮往;有來自香港的新住民志工看到臺灣完備的志工制度,期盼能一同推動文化共好;也有民眾希望未來每天走進場館,就像走進日常生活的延伸。這些來自不同背景與人生階段的志工,不僅構成一幅多元且充滿能量的文化社群風景,也將成為中美館未來推動藝術教育、語言服務、文化平權與社區連結的重要力量。

中美館將於12月13日正式開館,歡迎民眾在這全新的藝術生活場域,開啟臺中文化共融的新篇章。中美館官網(https://www.tcam.museum)與臉書、Instagram等社群平台。

 

相關連結:中美館開館展《萬物的邀約》主題亮相 匯聚國際策展視野 引領臺中邁向藝術新時代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