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年代 正視解構 中山堂主辦70周年紀念文物展 喚醒重新認識1949時代意義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的歷史記憶,至今仍在民眾的腦海中迴旋擺盪,當時的群體移動更成為大時代的無限傷痛。今年是政府遷台七十周年,就在歷史塵封多年後的今天,1949年所代表的兩岸發展與時代意義,更加令人深感敬重與追念。由台北市文化局、台北市中山堂、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暨清華大學所共同主辦的【回到1949中華民國70周年紀念文物展】11月16日開展,將台灣這70年所經歷的文史與建設做一具體回顧與展現,藉此展覽以呈現關鍵年代的歷史意義,引起社會廣泛迴響。

▲回到1949紀念文物展的主協辦方,對保存歷史功不可沒。(記者 辛澎祥/攝)

包括文化局陳譽馨副局長、清華大學林聖芬副校長、信世昌副校長、人文社會學院黃樹民院長、文物館籌備處馬孟晶主任、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何國慶董事長、監察院孫大川副院長、中山堂主任黃國琴、朱子協會朱茂男董事長,以及文史界代表皆至現場共襄盛舉。

開幕式上特別播放影片,由清大楊儒賓策展人、臺大音樂學研究所沈冬教授、政大歷史系劉維開教授、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劉兆玄,共同向外界分享此展在中山堂的意義,以及文物承載的重要使命。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董事長何國慶(中)與子恩合唱團合影,傳揚人間温暖。(記者 辛澎祥/攝)

策展人楊儒賓教授表示,1949年是非常重要的歷史時刻,此次展覽七場講座,皆環繞著詮釋1949的意義,展覽的文化意義遠高於政治意義。

臺北市中山堂黃國琴主任表示,該展覽在此時此地展出是因緣聚合,有楊儒賓教授持續的蒐藏與整理、清華大學的保存與研究,及許多團體協助。她的父母親亦由大陸渡海來台,更深覺家族歷史與國族歷史無法切割。

▲台北市中山堂黃國琴主任敘述四大展區文物主軸的時代意義與價值。(記者 辛澎祥/攝)

文化局陳譽馨副局長感謝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清華大學,及策展人楊儒賓教授,楊教授曾出版《一九四九禮讚》一書讓大眾用不同的視角看這個年代。這次展覽分為四大主題、舉辦七場精彩講座,透過策展的脈絡能清楚拼湊出這個關鍵年代。

▲紀念文物展場陳列著大時代的歷史文獻,頗為珍貴。(記者 辛澎祥/攝)
▲蔣經國的題墨荷圖,呈現出當年永恒盛世景觀。(記者 辛澎祥/攝)

清大林聖芬副校長表示,如果沒有1949,怎會有各領域菁英在臺灣作出重要的貢獻,他們一輩子投入文史、藝術界,共同見證臺灣歷史機緣。清大已在籌備文物館,非常感謝楊教授無私的將藏品捐贈學校。

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以主題「先生們來了」共同辦展,何國慶董事長指出,1949年來了一批先生、學者、教授,林語堂、梁實秋都是哈佛大學博士、碩士,現在全世界都怕人才外流,臺灣因1949之故,來了很多人才,讓中華文化在臺灣保存。臺灣的文化及戰後嬰兒潮,藉以傳承中華文化,希望未來可以繼續傳承。

▲何國慶董事長對回到1949年的歷史註記,展現心力投注的文獻匯集與提供。(記者 辛澎祥/攝)

清大人文社會學院黃樹民院長,高度贊揚楊儒賓教授是鎮校之寶,其在哲學、中文、歷史及蒐藏都是專家,他也捐款設立文物館,對清大文物保存意義重大。

1945年出生的朱茂男董事長,也經歷過1949年。對楊教授於文物及價值的堅持,十分感動。他表示沒有1949年,就沒有現在的臺灣,這個動盪時代,是讓臺灣往上提升的契機,帶動臺灣發展重要的一環。

▲嚴家凎的筆墨也在展覽中展露文藝情懷。(記者 辛澎祥/攝)

1949是動盪也是充滿轉折與轉機的時代,當時政治、經濟、文學、科技、藝術等各層面,有許多重要的人物,主導臺灣往後的社會發展甚深,在民間留下諸多珍貴文物,策展人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畢生蒐集下,此次展出四大主題,八十多件文物,於中山堂與何創時基金會兩地共同展出,展期到12月29號。

▲當年的佛教文物史料,創造了華人史上難得一見的宗教榮景。(記者 辛澎祥/攝)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