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音與光影 強烈感官能量 《U>N>I>T>E>D》 後人類神話共感重生

當我們能彼此更和諧地連結,人類就能變得更好、更偉大。」的理想信念。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2025 Camping Asia又一齣佳作!來自澳洲墨爾本的塊動舞團(Chunky Move),攜手爪哇實驗電音團體Gabber Modus Operandi、峇里島時尚品牌Future Loundry,以及國際知名的動畫機械設計團隊 Creature Technology Co.,共同打造的跨界大作《機神祭》(U>N>I>T>E>D),在迷幻電音與光影閃爍下,展現強烈的感官能量與未來氛圍,於 11 月 20、21 日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震撼登場。

跨界大作《機神祭》(U>N>I>T>E>D)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震撼登場。(圖/鄭宇辰攝)
▲跨界大作《機神祭》《U>N>I>T>E>D》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震撼登場。(圖/鄭宇辰攝)

整體視覺,結合祭祀般的舞臺氛圍與象徵性肢體編排,觀眾彷彿進入一場夜店、儀式與音樂會交錯的感官盛宴,這是受到1980至90年代科幻電影與峇里島儀式文化啟發。舞臺上,看到的是靈性與科技的交織,隨著舞者肢體,血液開始沸騰、神經隨節拍震顫,崇拜與出神不再是禁忌,而是一場未來的集體儀式。

6名男女舞者身穿由回收材質製成的機械骨骼服飾,冰冷科技中隱約透出宗教與儀式感,舞者輪流化身為半人半獸的「後人類神話生物」,在閃爍燈光與霧氣之中不斷變形、組合,構築出如「龍舞」般的集體身體,象徵超越個體界限的共感與意志。在歷經威脅開場、拒絕與解放,最終走向重生,搭配著迷幻電音與霓虹光影,展現人類、機械與靈性之間的深層對話。

《機神祭》(U>N>I>T>E>D)充滿「機器神祕主義」的詩意。(圖/鄭宇辰攝)
▲《機神祭》(U>N>I>T>E>D)充滿「機器神祕主義」的詩意。(圖/鄭宇辰攝)

由Gabber Modus Operandi 設計的音樂融合印尼甘美朗(gamelan)、電子舞曲鐵克諾(techno)等風格,加之以嘶吼重拍,創造出充滿張力的音場;Creature Technology 設計的外骨骼裝置服,則賦予舞者既受限卻別具震懾感的肢體張力。該劇融合舞蹈、科技、裝置、聲響與時尚、在強烈的燈光效果下,感官上十分震懾。

《機神祭》(U>N>I>T>E>D)展現人類、機械與靈性之間的深層對話。(記者 陳安婷/攝 )
▲《機神祭》(U>N>I>T>E>D)展現人類、機械與靈性之間的深層對話。(記者 陳安婷/攝 )

《機神祭》的誕生,始於Chunky Move與Gabber Modus Operandi長達3年的共創。兩組創作者對於當代人身處後現代都市,在技術與資訊轟炸之下,仍然對「儀式」與某種失落的「集體感與神聖感」存在憧憬渴望而有所共鳴。

塊動舞團藝術總監安東尼.漢密爾頓相信所有人類製造的物質都具有靈性。《機神祭》因此充滿「機器神祕主義」的詩意,希望藉由作品提醒觀眾,「人類與物質世界的連結比想像中更深;我們並非與地球分離,而是彼此共生。」他也在作品中將「龍」作為核心意象:既是科幻與神話的象徵,亦是人類文化的集體想像與恐懼。

《機神祭》(U>N>I>T>E>D)呈現強烈的感官能量與冷洌氛圍。(記者 陳安婷/攝 )
▲《機神祭》(U>N>I>T>E>D)呈現強烈的感官能量與冷洌氛圍。(記者 陳安婷/攝 )

安東尼想把生活中影響自己的一切元素帶入作品,在《U>N>I>T>E>D》中,他刻意使用符號「>」,象徵不同文化、經驗與感受的融合。他期望透過這種整合,讓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更加和諧、完整。

因此,《機神祭》全場氣氛在冷冽的科技感、生猛的叢林景觀、電音節拍與後人類哀歌交錯中,當最終指向「合一」的喜悅與力量時,呼應了劇名中符號「>」的融合寓意—集體創作指向合一,也令觀者深呼了一口氣,彷彿令人深刻感受到「當我們能彼此更和諧地連結,人類就能變得更好、更偉大。」的理想信念。

 

 

相關連結:身體見證 影像回應 Camping Asia《崩世光景》《即席寫真》首度登臺演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