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社區營造,地方創生的議題已成為中央與地方的具體實踐方案,影響層面極為寬廣。名為《風土再造FC 看見地方的光:25個社區營造的實踐之路》新書發表會,9日在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舉行,文化部長李永得、天下雜誌總監暨總編輯黃昭勇、台灣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王本壯、台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理事長許主冠等各界貴賓出席。透過專書實際案例的分享,讓大家看見並了解臺灣社區營造的行動實踐所帶來的新價值,以及社區營造為土地帶來的美好故事,使該活動受到業界高度關注。
文化部長李永得表示,在臺灣社區營造邁入30年的此刻出版專書,希望將社造推動過程中多元面向的案例,以故事讓社會大眾更加理解何謂社造,更讓所有的團隊藉此互相學習、分享、觀摩,推動社造永續發展。李永得也特別提到,國發會於2019年啟動的「地方創生元年」,希望在30年社區營造的基礎之上,進一步讓社區資源吸引年輕人返鄉、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進而提升地方產值,地方創生一定要和社區營造緊緊結合。
李永得強調,「社區營造一定會永遠繼續」,因為社區營造永遠是社區發展非常重要的基本動力,也是在地文化深根的政策。今年的專書是個開始,文化部未來也將持續出版,期盼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可以發生,讓社區更加蓬勃。
天下雜誌頻道總監暨總編輯黃昭勇特別分享了幾個印象深刻的故事,包含桃園日日田職物所建構街角館與社區居民共創共學;以藝術共創投入正濱漁港社區再造的基隆星濱山共創工作室說,在地居民習以為常的風景與事務,在外地人眼裡可能是無價之寶;臺南大港社區發展協會透過種香草,解決鹽水溪蚊蟲的問題;花蓮洄游吧倡導不只賣魚,也賣永續海鮮的理念。
這本書從25個故事中可看見青年的熱情、在地的溫暖,從單打獨鬥到呼朋引伴,再到攜手合作,由補助的第一筆資金,借力使力站穩腳步,最後則是用多年的蹲點,創造豐碩的成果。黃昭勇說,社區營造就是讓每個社區的特色可以發揮,臺灣除了國際競爭力,也需要社區營造多元的力量。
文化部指出,「風土再造 看見地方的光:25個社區營造的實踐之路」一書,匯聚全臺25個社區、數百位夥伴,對社區營造的行動藍圖與實踐經驗,以社區共同體意識為出發點,在文化、景觀、產業、教育、藝術、照顧及生態永續等各個面向,以專注強大的行動力與執行力,凝聚社區民眾向心力,號召民眾參與公共事務並為社區發聲;隨著時代更迭、科技演進,逐步開展社會創新能量,包括社會設計、公民科技和跨界協力等,各種創新模式也讓推動社區向上提升的動能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