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兒少書展「文學與未來的距離」開幕 玩出閱讀新世代

文學書區「文學與未來的距離」今(18)日開幕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第1屆臺灣國際兒少書展「文學書區」18日至21日在臺中國際展覽館登場,攜手多家指標性文學出版社,推出主題特展「文學與未來的距離」,將聯合國SDGs永續目標轉化為具創意、互動與想像力的閱讀行動。邀請大小讀者一同「耍文學」,讀世界、想未來,為下一代的文學旅程點亮新航線。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致詞。 (圖/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致詞。(圖/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表示,如何將具深度及社會性的文學,轉化成淺顯易懂適合兒少的內容,這是文化部為首屆「臺灣國際兒少書展」交給臺文館的一個難題。臺文館以「文學與未來的距離」精準地回應這個題目,除了展覽內容以文學對未來的兒少、成年想說的話為主題,空間設計更透過活潑的圖案及周遭各式軟性的構件,縮短兒少與文學間的距離。

臺文館館長陳瑩芳表示,這次的主題「文學與未來的距離」是讓孩子親身體驗「文學如何改變世界」的閱讀行動現場。文學書區以聯合國近年提出的「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做為未來世界的願景藍圖,策展融合了首爾書展及大阪世博We Taiwan參展經驗,將文學內容以互動、跨域、有趣的方式呈現,強調「玩中讀」,場中只有提問、書籍、互動裝置,但沒有標準答案,就是期待讓年輕世代經由閱讀啟發行動力,累積世界公民素養。

文學書區「文學與未來的距離」開幕,(前排左起)印刻文學生活雜誌主編蔡俊傑、聯合文學出版社主編蕭仁豪、臺文館館長陳瑩芳、文化部次長李靜慧、文訊雜誌社社長封德屏、國臺交團長歐陽慧剛、臺中市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合影。
▲文學書區「文學與未來的距離」開幕,(前排左起)印刻文學生活雜誌主編蔡俊傑、聯合文學出版社主編蕭仁豪、臺文館館長陳瑩芳、文化部次長李靜慧、文訊雜誌社社長封德屏、國臺交團長歐陽慧剛、臺中市文化局副局長曾能汀合影。(圖/文化部提供)

首屆國際兒少書展「文學書區」具有5大亮點,包含超過40本臺灣SDGs原創書單、展場以義大利波隆那獲獎臺灣插畫作品陪伴大小朋友進行共創、文學遊戲/桌遊/VR全面解鎖、20場跨域活動、熱血集章7枚解碼隱藏版拼圖等,讓閱讀不再只是翻閱文字,而是一場充滿驚喜的文學冒險。

「文學與未來的距離」書展,精選書籍區的書單分類,特別將永續指標轉化為孩子們對世界的提問,包括「和地球一起寫日記」、「從家門口到世界」、「如果心裡有烏雲,該怎麼找太陽?」、「長大的你想要做什麼?」用最簡單的文字引導孩子透過扮家家酒、彈珠檯、樹屋等互動遊戲,觸碰並思考永續議題,將環境守護、性別平權到全球公義,化為日常中自然而然對未來的期待與想像。

文學書區20場跨域活動-「孩子教我們的事」,羅怡君分享如何用小說解除人生成長痛苦。(圖/文化部提供)
▲文學書區20場跨域活動-「孩子教我們的事」,羅怡君分享如何用小說解除人生成長痛苦。(圖/文化部提供)

此外,展場設計突破傳統框架,保留大面積的圓形廣場,結合插畫名家Ballboss、王春子、洪福田的精采作品做為共創區,讓孩子們一起即興塗鴉、故事接力,兒童不再只是被動的觀看者,更成為展覽中積極的參與者與發言人,展現以兒童為第一人稱的策展思維。

展場設計突破傳統框架,保留大面積的圓形廣場,結合插畫名家作品做為共創區,讓孩子們一起即興塗鴉、故事接力。(圖/文化部提供)
▲展場設計突破傳統框架,保留大面積的圓形廣場,結合插畫名家作品做為共創區,讓孩子們一起即興塗鴉、故事接力。(圖/文化部提供)

跨域活動更邀請吳晟、簡媜、駱以軍、舒國治、「火星童書地圖」蘇懿禎、「孩子教我的事」羅怡君、林小杯、20%實驗劇坊、小島跳跳等重量級陣容,用音樂、戲劇、親子共讀,在書本中注入多重感官體驗,讓文學在孩子的眼睛裡發光。

 

 

相關連結:第1屆臺灣國際兒少書展即將開展  跨越城市邊界  體驗閱讀樂趣  主辦方號召民眾熱情參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