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馬祖採訪報導】
馬祖國際藝術島如火如荼般的熱烈展開之際,其中具有紀錄歷史傳承與生活習性的在地文史考究意義的靜態展覽「十人十海」,則受到民眾高度的重視。策展單位表示,隨著大時代演進,島嶼的身分歷經數次戲劇性轉變,人、海、漁的關係隨然隨之改變,但一直都在,是島嶼生活的重要標誌。馬祖景觀由環境、歷史、文化、社會、美學交織的網絡所構成,進而成為島嶼重要的公眾記憶。

在這次「十人十海」的文史記載與展出中,也意味著每一個馬祖人都有自己的海,是許許多多人與海共生的縮影,在這次的特展中,也特別以五大主題做設計,包括下江、辦季頭、討沰、做鹹、魚路,透過馬祖漁村日常影像、物件、聲音與共創作品,邀請島民、民眾與觀者一起走近海,看見一雙雙手的技藝,一道道身影的韻律,感受依海而生的在地智慧,此展的多面向與彰顯的古今史實價值,將成為這檔長時間的展覽更加受到重視,所延伸的豐富文史記載格外成為重要的日常紀錄。

馬祖國際藝術島專案辦公室執行秘書陳其平導覽時表示,透過「十人十海」特展,邀請民眾一起走近海,看見一雙雙手的技藝,以及一道道身影的韻律,藉此感受依海而生的在地智慧。從進入馬祖民俗文物館一樓特展區,映入眼簾的就是「小手畫大海」的有趣畫面,是由馬祖多位親子與介壽國小學生參與創作,描繪馬祖常見魚種,透過懸掛漂浮於牆面上的彩繪作品,象徵一群在海中洄游的魚群,也象徵文化的記憶與想像,正在向下一代傳遞與流動。參與繪畫的孩童們在藝術家劉致宏的引導下,觀察馬祖海域常見魚種的形體與色彩,將在地知識轉化為幾何與想像交織的創作,讓人視野大開。

在「人、海、漁群像」的展區中,是以紀實視角拍攝馬祖漁業生活現場,從手的勞動特寫、漁船上的操作到海上的身影,呈現馬祖人與海共生的日常肌理,主題特展以鏡頭凝視人與海的身體語言與情感連結,捕捉一種屬於島嶼的勞動節奏與集體記憶。而所展出的裝置作品「漁光2.0」版中,營造出如同身入潮水之中的觀展體驗,觀者視線彷若漫遊水下,在光線交錯與腳步移動之間,感受魚蝦群游與潮水的律動,形象化了漁人與海洋之間的生活經驗,更加強化了深刻的互動關係。

策展人之一的郭美君,則從穿梭馬祖人與海相依的日常來看,漁是馬祖社會網絡、日常紋理與群體記憶的核心,織譜出緊密相依的人海關係,反映在地景、順應潮水作息的地方時間、人的情感記憶,也銘刻在日常物件裡,造就出島嶼獨特的模樣,與依海而生的在地智慧。郭美君指出,「十人十海」展覽以共創為方法,著重在地觀點、記憶與技藝的現身,藉由邀請在地居民提供物件,分享生命經驗與記憶片段,試圖喚起觀者對島嶼生活的共感,讓參與其中的人重新看見自身,也讓馬祖海洋生活的複雜性與多樣性被看見。

「十人十海」特展自即日起假馬祖民俗文物館1樓特區展出,在馬祖國際藝術島期間每日開放,並展至明年2月28日止。展區規畫出小手畫大海、人、海、漁群像及地景記憶與印記,以及有潮室與漁光2.0等,豐富多元,文史兼俱,是一檔在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舉辦期間的重要特展,歡迎民眾前往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