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攝影 人文丰采 潘小俠影像紀實 義無反顧 自然自在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在人物攝影領域,攝影家潘小俠是代表性人物,數十年一路走來,紀錄了台灣社會發展的面向,從人文與人物攝影的角度貫穿事件,縱橫史實中看見人物所代表的深層意義,透過他影像紀錄,逐漸在當今的檢視與見證中做出直率深刻的回應。潘小俠以一個用黑白攝影為主要媒介的專業攝影人,在以傳統紀實為主軸的影像工作簿中,開創觀者新的視野,令人感動,無限期待。

▲潘小俠對黑白攝影的堅持與專注,數十年如一日。(記者 辛澎祥/攝)

從擔任報社攝影記者工作開始,潘小俠的影像紀實使命感就降臨在他的身上,透過長時間的觀察與累積,就以攝影為工具紀錄下周遭所發生的事,他也認為人物是有溫度且有趣的,他透過事件來紀錄人物,不僅有故事性,更能隨著所拍攝人物的生命張力,來突顯影像紀實的必要與唯一性,更讓人物攝影在歷史定位上得到發揚,也讓他在決定人物攝影並紀錄史實的工作中,有了最有力的佐證。

▲潘小俠對原住民部落的影像投入,計劃將16族做整理攝影。(圖/潘小俠 提供)

對潘小俠來說,耗費20至30年完成一本影像記錄史,是稀鬆平常的事,從(台灣作家一百年)、(白色烙印)到(台灣美術家一百年)攝影造像簿等鉅著,每一本以黑白影像與特定人物為主體內容的著作,都有潘小俠在影像拍攝紀實的軌跡,更能藉此看到台灣社會貫穿事件與人物彰顯所代表的深層意義,用鮮活的影像記錄下眼前這一霎那的人物風華,也支撐了潘小俠在人物攝影領域的堅持與專注所得到的正面評價,更能一睹其透過鏡頭所呈現所拍攝人物的自然、真實與當下的特質,讓人深摯體悟與心境感應,久久不能自已。

▲潘小俠完成的攝影造像簿是極為艱鉅的攝影智慧工程。(記者 辛澎祥/攝)

不拍景物,也沒有花俏的數位攝影機制,潘小俠用手工完成他每一件作品,從用膠捲底片拍攝至今,從光圈及速度的設定到暗房沖片的完成,所有的影像都是手工作業,就連相紙都是特別挑選,嚴格謹守自己訂的工作準則,讓他在投入影像拍攝工作時顯得義無反顧,而堅持用傳統黑白底片拍照,就像作家用毛筆或鋼筆寫書一樣,那是一種生活與創作的態度,潘小俠的影像創作歷程有著貼近人文的執著,用直接的感覺來呈現人物的自然與自在,就像他拍美術家時,一定會到畫室,拍作家也非到他們的書房取景不可,用最熟悉自然的方式,為他們留下珍貴與令人感動的神情與臉龐,深深打動人心。

▲潘小俠鏡頭下的文學家向陽,有著生動迷人的丰采。(記者 辛澎祥/攝)

從報導文學與影像紀實至今,潘小俠的攝影創作也更將結合社會觀察與本土意識,在影像紀實的道路上發揮他攝影人的天職。從美術家、作家、228受難家屬到原住民生態族群,潘小俠用攝影造像留存了歷史,彰顯了文化,貼近了人心,撫慰了民情,這一切的創作也呈現了他身為攝影人所持有的堅忍與決心。即將繼續透過攝影造像來紀錄台灣既有原住民16族的人物與生態紀實,潘小俠肩負的歷史見證與當下影想的心情激盪,將更說明他在黑白攝影領域的執悟,與社會的期待暨忠實原貌產生融合交織,讓潘小俠攝影之路不再孤寂,隨性自在。

▲作家陳若曦書房一隅的紀實,呈現鏡頭前的修練質感。(記者翻攝自潘小俠之攝影造像簿)
▲白先勇的閒逸畫面,在潘小俠的黑白影像中更顯人文特質。(記者翻攝自潘小俠之攝影造像簿)
▲作家李昂與書香為伍的涵養氣質,在潘小俠的影像中顯露無遺。(記者翻攝自潘小俠之攝影造像簿)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