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場演出遍及全市 2025臺北兒童藝術節圓滿落幕

《出發吧!喜德!》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2025年臺北兒童藝術節,自6月28日展開,至8月2日已圓滿落幕。邁入第二十六屆的兒藝節持續以「開啟兒童模式」為核心精神,以多元形式打造全城夏日親子盛會,今年吸引13萬人次參與,美好的夏日藝術回憶令親子難忘,也展現深耕多年的品牌力與藝文影響力。

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表示,作為臺灣第一個兒童藝術節品牌,本屆兒藝節延續「藝術走進生活」的理念,集結32個演出團隊、166場活動,演出地點不只在劇場、在住家社區、或在城市每個角落,觀眾不需遠行,就能沉浸在藝文氛圍之中,強化了親子共遊與共感的公共價值。

《小丑八怪》與觀眾詼諧互動熱烈。(圖/北藝中心提供)
▲《小丑八怪》與觀眾詼諧互動熱烈。(圖/北藝中心提供)

戶外演出部分,從戶外到社區近4萬親子共享文化能量,包括刺點創作工坊的《誰偷走了我的字?》、創造焦點的《小丑八怪》和風神寶寶兒童劇團《晴空小侍郎》接力,連續3天在大安森林公園吸引了近萬名家庭觀眾,與觀眾詼諧互動的《小丑八怪》更是吸引了近4千名觀眾。

此外,今年擴大辦理的「前進社區」單元,校園演出深入臺北市12所國小,並首次前進3所北市的幼兒園;社區演出將優質節目帶入臺北市12個行政區,共舉辦89場次的免費演出活動,累計達2萬7千多人參與。

《小小編舞家體驗日》兒童們快樂參與。(圖/北藝中心提供)
▲《小小編舞家體驗日》兒童們快樂參與。(圖/北藝中心提供)

臺北兒藝節的互動展覽,今年在北藝中心進行的《日常編舞—小小編舞家》與《蝙蝠祭—未來進行式》兩檔互動展覽,共計14場次的體驗與演出活動,累計吸引逾8萬人參與。

在推動文化平權部份,臺北兒童藝術節今年策劃了《找找我的身影:聽聾共融身體工作坊》,由聾人與聽人老師共同帶領,現場搭配手語翻譯,引導親子從肢體與感官出發,參與者多透過肢體打破語言隔閡,在彼此差異中找到理解與連結。

《找找我的身影:聽聾共融身體工作坊》參與者多透過肢體打破語言隔閡。(圖/北藝中心提供)
▲《找找我的身影:聽聾共融身體工作坊》參與者多透過肢體打破語言隔閡。(圖/北藝中心提供)

共融工作坊具體實踐「彼此傾聽」、「接納差異」等價值,參與者除了體會「手語也是一種美麗的語言」,重新理解「表達」的各種可能,活動也引導參與者自我探索與感知,如「注意到平時不會察覺的細節」等。

《太空小狗萊卡》深受親子喜愛。(圖/北藝中心提供)
▲《太空小狗萊卡》深受親子喜愛。(圖/北藝中心提供)

今年兒藝節售票節目表現亮眼,共推出9檔節目、演出44場次,吸引1萬3千多人次進場觀賞,平均票房達95%。其中《太空小狗萊卡》、《皮爾金的冒險》輕鬆自在音樂會、《閃閃星》、《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最終章?!》等作品在開演前即近完售。

今年會員專屬活動特別策劃《紙藝幻想曲/光影.詩劇場》體驗場,透過紙張、光影交織出的魔力,帶領親子一同體驗自製「偶」的創意冒險之旅。不少參與者表示這場體驗不只是引導孩子看演出,而是讓孩子成為創作者、觀察者與演出者,激發他們對劇場的想像與好奇,亦受好評。

 

 

相關連結:北藝中心2025下半年開演 八檔特選節目有看頭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