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場台語兒少節目8月登場 史哲:克服三中台語就會成功

風神寶寶兒童劇團改編《風神寶寶之嫦娥奔月》為全台語發音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文化部「鼓勵表演藝術台語主流化計畫」,今年首度偕同56組表演藝術團隊共同推動國家語言傳承,於8至12月在全臺各地演出200場次以上節目。不同類型的表演團隊,以臺灣在地傳說創作台語兒童劇本,改編臺灣民間故事、神話故事、臺灣原創小說、繪本、台語童謠等方式,結合藝術跨域元素,帶來精彩的台語兒少節目,邀請全民「鬥陣來看戲 做伙講台語」。

文化部長史哲表示,把台語說得幽默,才能讓台語融入生活。 (圖/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長史哲表示,把台語說得幽默,才能讓台語融入生活。(圖/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長史哲表示,依據文化部調查,臺灣20-29歲的人僅37.5%會講台語,11-19歲僅剩27.2%,台語面臨消失的危機。因此,文化部期待透過台語兒童劇,讓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可接觸到台語,能潛移默化進入孩子們的生命中。

史哲進一步說明,自己在30歲因為工作開始學台語,因此腔調比較「亂」一點,但「台語不一定要標準化,把台語說的幽默,更能走入我們的生活」。他也期盼改變台語專屬中南部、中下階層、中高年等「三中」刻板印象,台語就會成功。

臺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授何信翰說,過去透過《國家語言發展法》立法、成立公視台語台、本土語言課程延伸到國高中,再加上行政院於去年核定5年321億「國家語言中長程復振計畫」,讓「台語主流化一步步落實」。

參與團隊代表,記者會上分享將劇作轉譯為台語的歷程。(圖/文化部提供)
▲參與團隊代表,記者會上分享將劇作轉譯為台語的歷程。(圖/文化部提供)

代表這次參與團隊發言的代表,表達了團隊會努力讓孩子們體會台語的有趣及美好,未來更能流暢地說台語。如果兒童劇團團長趙自強,雖因台語不太輪轉而引起全場哄堂大笑,但他希望孩子們跟著演出的故事中對臺灣土地、母親的關懷,用最純真的心體會臺灣的故事。也期盼未來有更多小朋友可以用輪轉的台語說話。

台北曲藝團團長葉怡均指出,相聲比較少使用台語,但是團隊不僅邀請臺語老師教導,也會努力用說唱藝術的技巧,把臺灣的故事、民謠、文化說給孩子聽,走出專屬於臺灣的相聲天地。

紙風車劇團改編《武松打虎》成現代兒童台語歌舞劇 。(圖/文化部提供)
▲紙風車劇團改編《武松打虎》成現代兒童台語歌舞劇 。(圖/文化部提供)

記者會上4個獲補助的團隊共同帶來精彩演出,紙風車劇團改編《武松打虎》成現代兒童台語歌舞劇,融入「動物保育觀念」、「信任」與「關懷」的重要性;風神寶寶兒童劇團改編《風神寶寶之嫦娥奔月》為全台語發音,藉由單詞重複出現,讓孩子看完就能學習幾句台語;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將愛爾蘭文學作品《自私的巨人》轉譯為台語版,讓詩歌般的世界文學台語音韻進入幼兒觀眾心中;如果兒童劇團改編鄭清文的臺灣兒童文學作品,巡迴演出童話親子劇《尋找燕心果》,帶出對人的分享、承諾和犧牲等精神。

56組表演藝術團隊於8至12月在全臺各地演出200場次以上節目。(圖/文化部提供)
▲56組表演藝術將於8至12月在全臺各地演出200場次以上節目。(圖/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表示,文化部將持續推動各項國家語言整體發展計畫,如目前同時也推動支持兒童電視節目製作台語配音版本等,以帶動台語復振與發展。期盼藉由營造語言友善的環境,逐步打造人人都會說、處處可以學的國家語言永續發展環境。

 

 

 

 

相關連結:夏夜試膽首選驚悚國片 文化部邀青年朋友用文化幣看鬼片度涼夏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