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2018臺北設計獎」得獎名單出爐!最高榮譽「臺北市長獎」由臺灣設計師的作品「羅森橋RosenBridge流動廁所」奪得,設計師沈育賢由柯文哲市長手中接過臺北市長獎獎座,將頒獎典禮氣氛帶到最高潮!「工業設計類」、「視覺傳達設計類」、「公共空間設計類」金獎則分別由臺灣古捷宇的「Safe Cloak」、日本Ren Takaya團隊的「THE LOVING INSTRUCTION MANUAL」、香港何鴻禮、何肇庭、林旭帥、曾偉俊、徐浚誠共同創作的「Lucida Basilica」奪得,各獲得新臺幣60萬元獎金。
臺北市政府柯文哲市長今(23)日出席頒獎典禮時表示,今年邁入第11屆的臺北設計獎,參賽作品數量高達4,896件,共71個國家前來角逐,無論是參賽件數或是參與國家數,皆創歷年新高。同時,臺北設計獎也持續獲得世界設計組織(WDO)、國際設計社團組織(ico-D)及國際室內建築師設計師團體聯盟(IFI)三大國際認證,已成為鏈結臺灣與國際的重要世界級設計競賽。
本屆奪得臺北市長獎的「羅森橋RosenBridge流動廁所」,其靈感取自「蟲洞連結不同時空」的概念,沈育賢設計師巧妙地將蟲洞的意象運用在流動廁所的設計,強化不同面向的通風口及舒適的空間設計,並將廁所設計為可折疊式。臺北市大型戶外活動頻繁,政府及民間單位對流動廁所的需求日益提升,這種可折疊、移動式的流動廁所,對於地狹人稠的臺北市,可節省運輸及存放的空間,同時,也可透過其新穎的外觀設計,以及其被賦予的時空意象,改變市民對於流動廁所的既定印象,提升市民美學,這種以設計解決社會問題,正呼應臺北以「Design for Adaptive City:為不斷提昇的城市而設計」之精神。
「工業設計類」金獎作品為臺灣古捷宇所設計的「Safe Cloak」,其設計發想源自流落他國邊境的女性難民在露天公廁或偏僻處如廁時,常因身體暴露在外而面臨遭遇性暴力的危險,因此古捷宇透過重製廁所的遮蔽物、便桶以及防水布料等軟材,設計出不受天氣影響的如廁斗蓬與可妥善回收排泄物的便袋背包,讓深受困境的女性擁有自主權,可選擇合適的地點安心解決生理需求。
「視覺傳達設計類」金獎作品為日本Ren Takaya團隊所設計的「THE LOVING INSTRUCTION MANUAL」,設計師運用設計插圖和可讀性佳的句子,彙編懷孕前丈夫需了解的女性身心機制,並可搭配手機軟體,根據女性的基本體溫和行為模式分析相關數據,納入視覺拼圖和原始的聲樂記錄,透過視覺化的引導,讓夫妻雙方快速理解太太的生理狀況,了解彼此的需求。
「公共空間設計類」金獎作品則是香港的何鴻禮、何肇庭、林旭帥、曾偉俊、徐浚誠共同設計的「Lucida Basilica」,設計團隊利用英國倫敦的牛津廣場,以圓拱的教堂形狀作為公共空間的詮釋,利用照明網格形塑「戶外的聖保羅大教堂」,該提案的金屬絲網可減少風荷載、雨水負荷或雪荷載,而其拱頂則可提供交通往來的空間並融入街道外牆,也可讓照明落到地面並與步行區的遊客發生互動,作品沒有複雜的造型,卻可利用光點賦予現代、都市開放空間、街道全新的形象,可以說是「用光創造一個超乎想像的公共空間」。
本屆新設立的「共融設計獎」由臺灣莊宛純、施燕双、張芷瑄共同設計的「咚咚公園遊具」獲得,作品以活潑有趣的草帽造型,不違和地融入任何綠色公園,外部由藍至綠的漸層配色,傳達了海洋與島嶼的意象,內部則繪有許多小動物、生機勃勃的微觀世界,在傘下可拉動拉環,使彩色球在動物間傳遞、瞄準或是碰撞,而其表面鏤空的設計,亦提供傘下空間多層次的光影投射效果,提供大小朋友一個多樣性、可互動嬉戲的大型遊具,是一個「大而細緻」的公共互動遊具設計,呼應北市府推動「共融設計」的理念。
「2018年臺北設計獎」共頒發65個獎項,總獎金達380萬元,其中臺灣作品得獎32項,中國大陸作品得獎14項,日本作品得獎4項,香港作品得獎4項,巴西、丹麥及俄國作品各得獎2項,澳門、匈牙利、韓國、加拿大及喀麥隆作品各得獎1項。
「2018臺北設計獎」在眾多國內外設計好手的創意激盪下,展現了更多對社會的細膩關懷,得獎作品蘊含了社會公益、人本美學、環境維護到空間互動的設計理念,充分呼應臺北設計獎鼓勵創作者運用設計改善城市的經濟、社群、環境和文化的發展,提供使用者更和諧、安全與便利生活的精神。這些得獎作品除了今日於頒獎典禮現場展出外,也同步更新至官網的線上展覽專區,方便民眾欣賞這些創意十足的設計作品!
關於臺北設計獎相關資訊,歡迎至「臺北設計獎」官網(www.taipeidaward.taipei)、「臺北設計獎TIDA」臉書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TIDA.org.tw)或「創業臺北」臉書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StartUPTaipei)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