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蘭君/採訪報導】
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所屬臺灣音樂館主辦的「世代之聲-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音樂會,將於6月起於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登場。今年邀請北、中、南與外島的團隊扶老攜少五代同堂共同演出,傳承臺灣多元族群的聲音。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任陳濟民在記者會上表示,臺灣是一個活潑、充滿文化能量的國家,來自臺灣多元族群的音樂,早已不斷地在民間展演、耕耘、發酵與傳承,而「世代之聲」正是匯聚臺灣音樂及展演能量的專業舞臺;「世代之聲-臺灣族群音樂紀實系列」音樂會由臺灣音樂館精心策劃,自2017年10月起策辦至今,已完成15場演出,它由館方發起的音樂研究調查案作為奠基,並將研究、採集的成果化作音樂會演出,音樂會籌劃的過程非常深具意義,也紮實實踐了社區總體營造的精神,過去所展演的主題包含原住民音樂、南北管音樂、客家音樂、福佬民歌等多樣類型;音樂會由前導影片開場,引領觀眾回顧該族群音樂文化的歷史樣貌,再由耆老、壯年、中年族人引領青少年、兒童們五代同堂,跨時代共同詮釋與演出。五代同堂的跨世代音樂傳承,是「世代之聲」的理念核心,也是節目的最大亮點。

2019世代之聲音樂會,臺灣音樂館將蓄積過去的演出能量,主動出擊,將舉辦6場次,上百人參與製作演出。6月15日《浮田舞影-邵族水沙連湖畔的夏夜杵歌》,由南投縣魚池鄉邵族文化發展協會、邵族杵音班等共同演出,透過杵音及歌樂訴說邵族的生命故事;16日《箏服世界-梁在平的古韻新聲》,由明心箏樂團、明心韶樂團、劉麗麗舞蹈團參演,將呈現臺灣前輩箏樂家梁在平的箏路歷程與創作箏曲;22日《傾訴達悟─大海的搖籃曲》,由遠道而來的飛魚文化展演隊及臺東縣蘭嶼鄉椰油國小,與觀眾分享族人與大海的歌聲對話;23日《五代同堂話國樂》,藉由國樂耆老、采風樂坊、國立臺藝大國樂系、臺北市介壽國中、光復國小等優秀國樂團的接力演出,展現現代國樂在臺灣蓬勃發展的生命力;9月28日《民歌與流行的追想》許石百歲冥誕音樂會,將臺語歌謠作曲家許石採集、創作的臺灣鄉土交響曲及流行歌曲重新編創,以新世代交響樂呈現;9月29日壓軸的《拉阿魯哇族‧遙想矮人的祝福》,將呈現拉阿魯哇族經典傳統的古調祭歌及傳統舞步,以及族人年度的盛大祭典「聖貝祭」,拉阿魯哇族於2014年獲得官方認定,是臺灣第15個原住民族,觀眾將透過世代之聲的演出,對這個族群有更深刻的認識。

記者會現場也有五段精彩的演出,分別是邵族杵音、《民歌與流行的追想》及《拉阿魯哇族‧遙想矮人的祝福》音樂會前導影片節選、梁在平大師的箏曲《憶故人》、達悟族歌謠〈釣鬼頭刀魚的歌〉,以及國樂名曲《陽明春曉》。音樂連結了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期待「世代之聲」能作為傳承的火苗,讓臺灣人更深刻地認識自身的音樂文化、傳承寶貴的無形文化資產,並且不僅在臺灣發光發熱,未來更能邁向國際的舞臺,使臺灣各族群音樂薪火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