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日本最受歡迎展北美館登場 國際藝術家塩田千春令人驚艷

塩田千春,《集聚—找尋目的地》,2014/2021, 行李箱、馬達、紅繩,尺寸依空間而定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自5月1日至8月29日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本展由日本東京森美術館館長片岡真實策劃,為國際知名藝術家塩田千春(Shiota Chiharu)創作生涯25年至今最大型且全面性的展覽,包含數件大型裝置,另有雕塑、行為藝術錄像、攝影、素描、舞台設計及相關圖稿等100多件觸動人心的創作,令人讚不絕口,民眾不用飛到日本,就能在臺北看到 2019 年日本最受歡迎的展覽。

現居柏林的塩田,成長於大阪,於京都精華大學主修油畫,期間以交換學生身分前往澳洲國立大學藝術學院就讀時,開始創作裝置與行為藝術。1996前往歐洲發展,先後師從行為藝術先驅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c),以及德國藝術家瑞貝卡.霍恩(Rebecca Horn)。此後,塩田活躍於各大美術館及畫廊,參與許多國際展覽如2016雪梨雙年展、2012基輔雙年展,以及2001橫濱三年展等,更是第56屆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的代表藝術家,至今總共參與了三百場以上的展演活動。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與藝術家塩田千春 TFAM Director Jun-Jieh, Wang and Shiota Chiharu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左)與藝術家塩田千春。 (圖/北美館提供)

塩田的作品以具現無形的回憶、焦慮、幻夢、寂靜而著稱,她探詢普世問題如身分認同、界線、存在等,觸動觀者深層的情感,使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皆為之著迷。

本次展覽以她最為人所知,無數細線纏繞空間或物件的大型裝置為節點,企圖牽引觀者穿越無以名狀的雜緒念想,在織羅的維度中展 開身心靈的旅程。展覽由一艘艘懸吊半空中、以白線細密纏繞的船列所組成《去向何方?》揭開序幕,導引觀者踏上探索的路途;《不確定的旅程》則以滿佈300平方公尺空間、糾纏交織的紅線表現人與人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狀態,映照出藝術家內心世界。

塩田千春《去向何方?》,2017/2021,白毛線、鐵絲、繩子。(圖/北美館提供)
▲塩田千春《去向何方?》,2017/2021,白毛線、鐵絲、繩子。(圖/北美館提供)

《靜默中》來自於藝術家童年記憶中一場大火後棄置現場的焦黑鋼琴,千絲萬縷的黑線串起寂靜卻清晰的記憶與感受;《集聚──找尋目的地》,以紅線懸置空中、層疊遞進的大量行李箱,遙想人們懷抱著什麼生活想望而遠走他方?展覽呈現塩田一路走來的創作生涯,透過紀錄照及影片,追溯她橫跨繪畫、行為與裝置藝術,進而發展成多方位的創作者的過程。

塩田千春,《集聚—找尋目的地》,2014/2021, 行李箱、馬達、紅繩,尺寸依空間而定
▲塩田千春《集聚—找尋目的地》,2014/2021,行李箱、馬達、紅繩。(圖/北美館提供)

在澳洲大學作交換學生期間,她首次用身體投入行為表演創作《成為畫》,用畫布裹住身體並淋上紅色的瓷漆,自講究技巧的窠臼中獲得解放。行為藝術/裝置作品《從 DNA 到 DNA》是她首度用線嘗試跳脫二維空間的創作,則為使她感到蛻變重生的轉捩點。

塩田前往德國後,嘗試身體表演的多種表現形式,行為藝術表演《嘗試.回家》中,她赤身爬上斜坡面掘出的洞穴,滾落再爬上去,同時懷想遠方的故鄉,將無法回家的困境與自身不確定的存在。塩田的藝術實踐始終與其自身生命經驗緊密扣合,捕捉身體感知與心理狀態的隱微牽動,以其細膩感性的體察遊走於創作媒材的邊界。

塩田千春《外在化的身體》
▲塩田千春《外在化的身體》,2019/2021。(圖/北美館提供)

當塩田在2017年著手準備本展首站時得知癌症復發,即更加關注靈魂與身體、生與死的命題。《外在化的身體》以紅色網狀牛皮連結攤放的手腳青銅鑄模,藉此與身體對話,表達身心碎裂的束縛感。錄像作品《關於靈魂》則召喚我們思索存在的奧義。

除了視覺藝術創作,塩田亦跨界表演藝術,陸續為九部歌劇和戲劇表演擔任舞台設計,展覽中分別以紀錄片、模型和手稿呈現其空間藝術與舞台設計間的關聯。

塩田千春《繫著微小記憶》,2019/2021,複合
▲塩田千春《繫著微小記憶》,2019/2021,複合媒材。(圖/北美館提供)

此展覽可說是塩田長期藝術生涯探索「不在中的存在」之縮影,她不斷使那些不具物理存在,卻在在引動生命的事物和能量無所遁形,展覽副標「顫動的靈魂」即直指藝術家所希冀傳達,卻難以言喻又洶湧的感受。塩田的作品與本質、普世概念的深刻連結,及其引發共鳴的特性,伴隨我們在生命旅程中找到自己的解答。

展覽相關訊息,歡迎至展覽專屬網頁查詢:https://reurl.cc/dVb13V。

 

臺北市立美術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