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2022全國古蹟日」為呼應歐洲遺產日重視永續發展的議題,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以「文化資產的永續與未來」為主題,於17日起一連兩天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串聯22縣市辦理「全國文化資產行動博覽會」,展現再造歷史現場計畫與文化資產活化成果,並結合傳統藝術與現代元素的藝術展演、傳統工藝工作坊、交流市集、文資講座等深度互動體驗,讓民眾以豐富寬廣的視角瞭解臺灣文化資產的多元價值。
文化部長李永得致詞時表示,全國古蹟日藉由豐富、多元的活動,希望讓民眾更加親近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唯有更瞭解,有形及無形的文化資產才能永續發展」。李永得指出,過去談古蹟強調的是指定程序,期許文資局未來應努力講述古蹟、歷史建築本身及其與「人」的故事,相信好的故事,未來更有機會成為重要IP,以電影、漫畫、動畫等各種形式,擴大故事的影響力,只有充分的訴說、行銷這些故事,讓民眾更為瞭解,才能顯示古蹟的價值。
李永得也提到,在硬體以外,古蹟也代表著「文化遺產」,如語言即是最古老的無形文化資產,不僅作為溝通,更訴說著每個族群的歷史及故事;再如傳統技藝、傳統工藝、傳統戲曲等,都是國家最重要的資產,但現今都面臨不斷流失的狀況。李永得強調,無形文化資產是最有可能與現代生活、文化、科技充分結合的,文化部及文資局未來一定會投入更多的資源,保存、推廣及發展,無形文化資產一定能成為未來文明生活的一部分,永續發展。
開幕式中,特別表揚12位曾榮獲「國家文化資產保存獎」或「公共工程金質獎」的優良傳統匠師。陳濟民說,傳統匠師是古蹟、歷史建築修復過程中的靈魂人物,希望藉由表揚,感謝匠師對於文化資產修復的卓越貢獻。
開幕式上也發布《寧靜時光-療癒走訪全臺28處宗教國定古蹟》新書出版。文資局表示,未來將陸續以系列出版介紹臺灣109處國定古蹟的專書,期待以活潑生動的書寫方式、淺明易懂的圖文,將文化資產的價值透過專書向大眾傳遞,系列專書也將同時於實體或網路通路上架,方便民眾購買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