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 改變視角發現藝術新視界

狠劇場《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_攝影 唐健哲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臺中歌劇院2022台灣國際藝術節(2022 NTT-TIFA)將於4月2日至5月29日登場,結合科技與藝術、美學與科學,以「改變視角的觀看」為主軸,引領觀眾體驗創新科技與表演藝術的虛實轉換與沉浸體驗。原規劃3檔國際節目也因疫情改以獨家實況錄播,透過劇場大型投影讓觀眾彷彿置身於演出現場觀看。

2022 NTT-TIFA展演節目將數位日常體驗融合到演出之中,包括使用3D眼鏡、透過手機與平板電腦擴充觀眾體驗劇場的感受,在虛實轉換中讓觀賞的體驗更飽和。狠劇場《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由臺灣影像詩人周東彥與丹麥埃爾西諾文化庭院跨國共製,運用4D Box 智慧舞台浮空投影技術,結合劇場、影像、肢體和科技,刻劃臺灣、丹麥兩位表演者的家庭記憶與生命情感。

狠劇場《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_攝影 唐健哲
▲狠劇場《光年紀事:臺北─哥本哈根》呈現跨國共製的視野。(圖/唐健哲攝)

驫舞劇場蘇威嘉全面升級攝影技術推出《看見你的自由步2.0》,在歌劇院公共空間打造一座「AR櫥窗」,以AR科技持續探索不同領域表演者獨有的身體質地,近距離感受極緻且獨特的身體樣貌。新媒體藝術家王連晟的《客廳》,結合人工智慧、實驗聲響與科技影像,機器人會掃描觀眾的生物特徵,即時生成為觀眾量身訂做的客廳場景,一窺在人工智慧的發展下,機器人與人類共存的樣貌。

驫舞劇場《看見你的自由步2.0》
▲驫舞劇場《看見你的自由步2.0》近距離感受身體樣貌。(圖/歌劇院提供)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鄭宗龍全新創作《霞》,選用日本音樂家清水靖晃改編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音樂,聯手4座葛萊美獎得主馬塞洛.阿內茲,打造悠遠深厚的聲場空間,邂逅心澄則靈的魔幻時刻。舞者嘗試以畫作勾勒自己的心境,畫作最後將呈現在舞台上,喜怒悲欣都更飽滿立體。

雲門舞集 鄭宗龍《霞》_攝影 李佳曄
▲雲門舞集 鄭宗龍《霞》創造令人感動的魔幻時刻。(圖/李佳曄攝)

榮獲第12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作品的《凱吉一歲》,由動見体藝術家林桂如、董怡芬及科技藝術家王仲堃,運用生活物件、裝置與肢體表演,觸動「樂器」的各種發聲可能,讓觀眾與表演者一起「玩」音樂。此次特別結合歌劇院小劇場及戶外劇場,打造親子同樂的獨特聲響實驗。

中部藝術新秀創作的實驗基地「新藝計畫」,以「影像與劇場」為題,獲選團隊純白舍Dance Lab以肢體動作與即時影像的《平行視探》,藉多重視角打破觀賞習慣,運用隨處可見的紙箱及空間投影,引領觀眾體驗生活中的不同視角。歌劇院駐館藝術家鄭伊里,經由觀察辣木樹苗生長過程,融合光、空氣、水全新製作《感質》,運用表演者肢體觸碰裝置,現場即時傳遞出電聲音樂,透過多媒體光影設計,打造極具震撼視聽效果的電聲肢體劇場。

新藝計畫 純白舍Dance Lab《平行視探》_攝影 鄭淳聿
▲新藝計畫 純白舍Dance Lab《平行視探》,藉多重視角打破日常觀賞習慣。(圖/鄭淳聿攝)

此外,2022 NTT-TIFA 在劇場獨家實況放映被譽為劇場魔法師的加拿大編導羅伯.勒帕吉《在月球的彼端》與M&B雙人組《大潮》。自編自導之20週年重製版《在月球的彼端》,以獨特敘事風格及魔幻的視覺編排,呈現人類追尋宇宙奧秘、面對虛無的歷程。

來自法國里昂的科技藝術家組合M&B雙人組,作品《大潮》以義大利北部異常大潮現象「Acqua Alta」為靈感,結合舞蹈與動態數位影像,創作如夢似幻虛實交錯的劇場作品《墨黑》。另於小劇場展出運用AR與VR打造的沉浸式單人劇場數位裝置,探索現今人與科技微妙的共生關係。

歌劇院藝術總監邱瑗表示,臺中國家歌劇院自許是科技藝術實驗與創作研發展演的空間,將AI運算、3D眼鏡、虛擬實境、互動感應融合在節目中,NTT-TIFA就是這些跨領域藝術展演的最佳舞台。1月14日2022 NTT-TIFA「節目指南」講座,邀請狠劇場藝術總監周東彥及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助理教授汪俊彥為大家解密:藝術家如何運用科技的精妙,創造無限想像的可能,詳情請見歌劇院官網。

相關連結:高中生用手機玩科藝 臺中歌劇院推科技藝術工作坊進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