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倫敦工藝週‧臺灣館「Weaving Taiwan—編織多元文化」展現臺灣多元族群的文化風貌

▲出席倫敦工藝周展前記者會的貴賓。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策劃參展「2023倫敦工藝週」,將於5月8日至14日在倫敦的Cromwell Place展出,以「Weaving Taiwan—編織多元文化」為主題,展出30多組富含臺灣多元族群文化風貌的編織作品。26日行前記者會,文化部次長李靜慧、工藝中心主任張仁吉、臺灣歐洲聯盟中心執行長鄭家慶、客家公共傳播基金會經理施懿倫、臺北市文化基金會城西營運部總監李志勇、臺灣工藝發展協會理事長劉武等出席,為工藝中心策畫的國際性工藝活動展現利基,備受關注。

▲文化部次長李靜慧說明倫敦工藝展將讓臺灣走向世界的意義。(記者 辛澎祥/攝)
▲文化部次長李靜慧說明倫敦工藝展將讓臺灣走向世界的意義。(記者 辛澎祥/攝)

文化部次長李靜慧表示,工藝在藝術領域中最大的特點是有著手作的需求性,因此工藝中心在籌畫倫敦工藝週臺灣館時,除了展示之外,更投注心力設計體驗活動,並且以詳盡的影片讓民眾理解整個工藝品產生過程及文化脈絡。今年展覽延續「纖維」議題,從去年以「顏色」、「染」出發,到今年以「編」跟「織」為主,並且著重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文化累積,從原住民、客家族群到近10多年來新住民加入臺灣社會,參展工藝家用臺灣的素材所編織出的工藝作品,透過美融合出代表臺灣文化的力量,告訴世界這就是臺灣文化最美的地方。

▲工藝中心主任張仁吉強調這次國際性展覽的正面意義。(記者 辛澎祥/攝)
▲工藝中心主任張仁吉強調這次國際性展覽的正面意義。(記者 辛澎祥/攝)

工藝中心張仁吉主任表示,「倫敦工藝週」為每年5月定期舉辦的年度重要國際盛會,在這個國際舞台上,臺灣工藝一直未缺席,2020年以青年工藝家的當代金工與漆藝作品與會,2021年以中臺灣大甲溪流域的藺編創作繼續參展,而臺灣為海島國家因具有多樣的生態、族群與多元文化,去年以臺灣的天然色彩與纖維及概念來呈現臺灣的識別性文化符號,透過以天然染色與纖維作為元素來呈現臺灣特有的自然環境及文化特色,除了思索人類存續的議題,也為呼應世界秩序重新步入正軌。

▲印尼新住民的草編技藝,讓帶有臺灣元素的工藝作品讓人眼前為之一亮。(記者 辛澎祥/攝)
▲印尼新住民的草編技藝,讓帶有臺灣元素的工藝作品讓人眼前為之一亮。(記者 辛澎祥/攝)

張仁吉指出,今年的參展主題聚焦於臺灣多元族群的文化風貌,除了南島原住民富涵智慧與環境永續精神的織品與編器,也有閩南族群以原住民的傳統器型為靈感的創作,或是受過西方學術理論訓練的學者,以織紋結構分析的方式復刻了百年前原住民的織品文物,亦有客家族群在向原住民學習編織之際,重新發掘自有的織帶文化再予以發揚推廣;最特別的是,東南亞的新住民為臺灣的在地媒材帶來新的運用方式,讓椰子葉編織的技藝進入校園和社區,更加豐富臺灣編織工藝的內涵。透過跨界、跨族群的多元文化,具體體現自然、平衡、寬容及生命力的臺灣綠工藝精神,期待透過以工藝為介質臺灣的主體性精神,繼續帶領臺灣工藝家站上國際舞台。

▲弓藝師彭玉鳯(左)與兒子展現原住民泰雅族人的弓藝創作,彰顯特有的工藝文化。(記者 辛澎祥/攝)
▲弓藝師彭玉鳯(左)與兒子展現原住民泰雅族人的弓藝創作,彰顯特有的工藝文化。(記者 辛澎祥/攝)

參展工藝家代表馬月娥老師則表示,融入臺灣的多元文化已有多年,透過在印尼故鄉時,母親運用椰葉素材編織為工藝品或童玩的編織技藝,來到臺灣以後,也嘗試運用原生地臺灣椰子葉創作為多變的工藝編織品,期待透過這次的參展機會將印尼的綠工藝概念推廣至國際,一起共襄盛舉。

▲工藝中心主任張仁吉(左一)與文化部次長李靜慧(左二)與貴賓開心學習編織技藝,現場趣味橫生。(記者 辛澎祥/攝)
▲工藝中心主任張仁吉(左一)與文化部次長李靜慧(左二)與貴賓開心學習編織技藝,現場趣味橫生。(記者 辛澎祥/攝)

編織媒材原本就具有自然與循環的特性,在人為使用的過程中,又展現了人類社會尊重與寬容的特質;在本次展出的編織創作中,恰可窺見臺灣近代多元文化與各個族群的交流與融合;而「自然、循環與寬容」正是臺灣綠工藝的核心,亦是2023年的「倫敦工藝週‧臺灣館」意欲體現與突顯的價值。

 

 

 

 

相關連結:森入藝境   國立工藝中心探索臺灣社區工藝的森活故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