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松山文創園區「2025原創基地節-沿之有物 」以舊產業鐵道為核心主軸,展出六件現地創作藝術作品、兩組現地表演及一間室內主題展,透過多元藝術展演詮釋主題觀點,追溯縱貫線與臺北城市發展的軌跡。30日於園區舉辦發佈會,臺北市文化局局長蔡詩萍、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黃文彥等文創、設計與鐡道界貴賓共聚一堂,園區首度串聯合作的產業遺產群代表亦齊聚現場,共同為展開的年度盛會揭開序幕。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蔡詩萍致詞時表示,臺北縱貫鐵路及沿線上的產業遺產群,都對臺北城市的發展極具意義,其中也有許多值得探索的故事。蔡詩萍指出,包含松山菸廠、台北酒廠(今華山文創園區)、台北啤酒工場、瓶蓋工廠及臺北機廠在內的「臺北工業遺產帶」,亦是現今臺北市東西文化軸及產業軸並行的重要廊帶。蔡詩萍希望經由原創基地節系列活動,能帶領市民朋友及旅客以不同視角深入認識臺北市與產業鐵道歷史。

松菸文創園區總監趙釧玲致詞時指出,這次的展覽主軸就是藉由回顧與檢視,讓古建築的歷史重現年代風華,松菸文創也在結合傳統的文物與景物,藉由創新的藝術表現手法的多變與呈現,讓這次的展場透過不同的展覽主題的表達,讓這次的活動更具正面意義。
今年原創基地節作品《廠的日常》片段率先播放,邀請現場嘉賓一同走入松山菸廠記憶時光,完整遊走式展演將於近日開放報名參與。活動期間亦有「九涉」團隊編導的作品《集散地》登場,兩組表演藝術以不同視角重現松菸故事,為原創基地節注入多元感官體驗。

啟動儀式道具以昔日產業意象設計而成,包含菸、酒、糖、瓶蓋、鋼軌等重要物料,並由蔡詩萍局長偕同臺灣鐵路公司黃振照副總經理及產業遺產群代表等貴賓依序放入列車,象徵舊產業鐵道由西向東串起臺北城市產業發展脈絡。松山文創園區總監趙釧玲表示,原創基地節於2023年展開三年一期的策展形式,期間不僅回溯松菸的故事,亦關注松山菸廠與城市歷史的聯結與發展,今年除了與信義社大及文化史蹟講師鄭勝吉合作推出四條城市走讀路線,也透過《東西通行證》小冊串聯各個產業遺產,將原創基地節從松菸向外延伸,讓歷史記憶化為可以觀看、行走、思索的文化路徑,邀請民眾親身探索。

松菸團隊與六組藝術家於會後帶領貴賓進行作品導覽,透過現地創作,重新感受松菸場域及鐵道記憶。首先從鄰近菸廠路的3號出入口出發,依序欣賞藝術家Margot Guillemot(莫珊嵐)於三號變電站外牆的雷雕壁畫創作《途境─市民大道II》,以及藝術團隊「三明治工」位在辦公廳舍前小圓環的陶藝裝置《葉跡‧痕上‧軌道》,並進入創意空間參觀《沿之有物—從鐵枝路到菸廠路》主題展覽。
接著至巴洛克花園平台,走入藝術家周學涵創作的巨幅陣列《菸徑》;藝術家周柏慶的聲音雕塑作品《共振於時間裡》坐落在鍋爐房一側,轉往機器修理廠廊道便可見藝術家邱杰森設置於桁架的互動裝置《Flux No.5 / Platform》;漆作藝術家陳協建與新秀李俊誠的漆作壁畫《菸縷時光》則於1號及2號倉庫間的牆面持續進行現地創作,歡迎民眾於展期間前往欣賞。響應「白晝之夜」活動,戶外藝術作品將於11月1日持續點亮24小時,日間至深夜皆可感受作品與古蹟之美。

除了藝術作品、主題展、走讀導覽,2025年原創基地節亦陸續展開跨界合作及周邊活動,將過去舊鐵道的日常景象帶至民眾的生活。松山文創園區今年首度與臺鐵公司攜手合作,聯名推出「菸廠尋味便當」,採味噌雞排、佃煮鯖魚雙主菜形式,並以地瓜飯佐四道配菜;菜色設計靈感源自老員工的記憶與時代飲食特色,透過傳統料理元素及優良熱量來源的地瓜,呈現舊時光的經典風味,呼應其「尋味」之名,也象徵松菸歷史與風味的傳承。聯名便當將於10月31日至11月16日於臺鐵夢工場臺北、松山、南港店及七堵販賣台限量販售,歡迎民眾一同體驗菸廠時期的餐桌文化。
另一方面,園區將於11月15日與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合作舉辦「我家在鐵路邊──松菸旁生活記憶」座談會,邀請多位與松菸具有深厚連結的嘉賓蒞臨分享,帶領民眾從不同世代與角度回望松菸一帶與鐵道運輸的生活記憶。而2024年原創基地節首度合作的臺北市立圖書館行動書車,也將於11月1日再次快閃文創大街,為園區增加書香氣息,也帶給民眾閱讀驚喜。

今年原創基地節活動期間,松山文創園區同時與臺北市青年局合作推動「2025國際青年藝術家進駐計劃」,以《上牆 Hit the Wall》為主題,邀請八位國際塗鴉藝術家於園區塗鴉創作,預計於11月底發表成果,展現多元創作視野,擴大園區國際藝術交流能量。另外,為深化國際文化交流,松山文創園區與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合作,參與「2025年第48回全國町並保存聯盟臺北大會」,於11月1日擔任產業遺產分科會專題工作坊及參訪場域,由來自日本及各地的文資保存專家對談分享,促進國際間在歷史保存與文化再生上的深度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