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2025臺灣文博會即將在2日至11日於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及南港展覽館登場,並以「水風景」為年度主題。31日文化部搶先開箱文化策展區亮點,從展覽裝置、沉浸體驗、地方選品到串聯活動,邀請觀眾用五感探索臺灣獨有的水文化,內容多元豐富,以水的述說臺灣歷史與構成,為文化發展增添多彩內涵,格外受到外界期待。

首先臺北松山文創園區的戶外展區,由2025臺灣文博會的精神堡壘「水亭」開啟展覽序曲,以農用棚架與漁繩搭建而成,懸浮在空間之間的大型編織裝置,不只呼應了年度主題「水風景」,更象徵著島嶼與水共生的生命意象。如同文博會期間限定文化地景的「水亭」,也將主題展區「接海之島」中「水社會」主題從展場空間中延伸至戶外,邀請民眾從島嶼的地理條件與文化脈絡出發,一起探索人、水與環境之間的多重關係,觀眾更可以自由地在走逛欣賞,親自感受素材質地之美,也能在互動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詮釋與島嶼記憶。

文化策展特別以「水風景」扣合「百大文化基地」各地風土文物的精神理念,從各地水文地貌為梗概,在綜觀河流、湖泉、海洋環境場域之際,更指向水文化創意生產的特有物件,如造紙、茶酒、農漁產等;而表現於文化創意領域中,則是透過文資、設計、與影視音等轉譯手法,所創造出的獨特內容與產品。

在策展人與協同策展人不同場景的解說下,帶領大家走進文化策展區,就像是展開一場水風景的旅程。首先沈浸於「接海之島」以影像與巨型編織裝置交織的空間氛圍,隨著24部橫跨年代的影像、7位藝術家與攝影師作品,以及近40本主題書籍,重探生活在這座島嶼的動人故事;接著走進「穿霧之境」,將會像是置身於高山霧林之中,鼻尖聞著森林氣息,感受在水成形之前即以點滴累積的山林之美,在臺灣近年林木業發展及霧林帶所孕育的茶葉產業相互呼應中,體驗自然的力量;「有河之靈」展區,彷彿置身原住民、平埔與漢人多元的信仰及傳說中,還能親手點亮一盞水燈,讓心願隨著水傳遞出去。

來到「臺灣萬水」地方特選館,有別於過去以單一縣市為主題的形式,今年設計以22縣市地方風土、百大文化基地為核心主題,由策展人及團隊精心評選出家鄉最水、最美、上媠的地方特產,102件選品,每一件都像訴說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故事。在這裡可以找到集合水文化與生活美感的眾多文創品,包括以彰化縣濁水溪畔傳統工藝「籠仔篙」為靈感的設計感小夜燈;來自花蓮縣以鰹魚骨燻製且獲國際金獎的「鰹魚琴酒」;臺中市漆器品牌光山行特別推出2025文博會限定色的「本色漆器」水杯,採用天然樹漆塗裝,展現手感細膩;或者生活則以水庫淤泥再生樂土製成「柿子說」香氛器皿,取自新竹縣新埔柿餅的造型,既環保又饒富臺灣文化美感。讓逛展時也能一邊細細品味各地的生活韻味與創意能量,彷彿踏上一趟跨越山海的文化小旅行。

在倉庫對面的北向製菸工廠裡,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首度在文博會規劃工藝選品店「日常+」,有別於歷年展覽作法,特別嚴選70家臺灣經典工藝品牌、超過400件商品,提供茶器飲食、日常穿搭、居家擺飾等,讓平常生活使用的器具,都能散發更有質感的溫度。無論是拿起C.C.C. Glass Works的「百岳清酒杯」,透過玻璃色彩彷彿看到臺灣四季山景在杯中閃爍;坐上土與木之間的實木藤編椅凳,感受到傳統工藝經由現代設計重新演繹;元泰竹藝社的「元氣凹豆杯」和花蓮Verde的蛇紋石蠟燭座,充滿永續與療癒的元素,更是日常生活的必備器物。透過每一件生活選品,喚醒對工藝生活的想像,讓工藝成為日常中恰到好處的存在。

逛展之外,今年還能邊走邊玩,一起參加「水波紋集點活動」,只要在文博會期間前往「水風景」主題商家取得集點卡並消費,每滿100元就能獲得1點,集滿6點就能於松山文創園區設計點櫃台及南港展覽館1館大會服務台兌換限量好禮,讓看展的每一步都充滿驚喜。想深入了解臺灣水風景就從在地出發,「水路秘境走讀」由文化工作者親自帶路,從松山文創園區及南港展覽館雙展區分別出發,一起追尋水與城市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