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蘭君/採訪報導】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即將於6月29日(六)推出新展「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今(25)日於文化部南海工作坊辦理展覽記者會,由文化部鄭麗君部長主持,國立臺灣美術館林志明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廖新田館長、國立臺灣文學館蕭淑貞副館長、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饒祖賢館員、楊三郎美術館村越典子執行長,策展人黃亞歷、孫松榮等展覽推動者與參與者均出席。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由黃亞歷作品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日曜日式散步者》發想延伸,延續電影中多重元素的跨域創作概念,以二戰前「風車詩社」為核心,精選展品畫作、雕塑、書籍,亦串連文字、聲音、檔案、文物、平面及動態影像等,進一步深化與延展20世紀初至1940年代現代主義文藝在西方世界與東亞國家所捲起的浪潮。
鄭麗君部長表示,文化部近年推動「重建臺灣藝術史」著重以當代多元視野創新詮釋藝術史與藝術家的思想。「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集結多個館所典藏品,串聯了文字、聲音、影像,也串連了臺灣、日本、歐陸的作品,重現臺灣藝術史風華。林志明館長則說,「共時」的概念體現在1930年代臺灣藝術發展與世界藝文的相互交流輝映,本次展覽打破當代以學科劃分的思維,導入新的觀點、新的提問、新的意義,期待透過展覽讓觀者重新思考藝術史書寫以及蒐藏的路徑。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共展出由國美館與史博館擔任共同主辦單位,並集結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福岡縣立美術館、東郷青兒紀念日商佳朋美術館、國立臺灣文學館、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等國內外單位的館藏原作,與風車詩社成員後人的傳世文件作品等逾八百件展品,其中包含約三百件手稿和繪畫等原件及國際借展展品。作品涵蓋各多元藝術媒材的原作、文件文獻、影音檔案、圖像授權的複製展件等,並結合聲音效果、多媒體裝置、平面設計等新媒體科技的型態,以實驗性展覽內容與展示方法探索跨界域的嘗試。「風車詩社」在與展品的相遇和對話中,也將以另一精神形態幻化重生,希望讓更多人重新認識此段珍貴的歷史。史博館廖新田館長強調,本展重新邂逅臺灣的超現實主義與現實主義的風景畫,呈現豐富的文本,展覽本身就如同一個作品。也期待透過本次共同策劃,讓民眾能在史博館整建期間也能接觸典藏品,也希望未來兩館間能有更多的合作。展覽深刻挖掘20世紀初至1940年代現代主義文藝如何分別在西方世界與東亞國家掀起浪潮,從中呈現並重思臺灣文藝工作者在殖民時期如何連結日本、中國、朝鮮及歐美等國的多重關係;同時,也從歷史事件對於臺灣文藝工作者命運的影響中,提供更多思辨和觀點。

本展覽策展團隊包括黃亞歷導演、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孫松榮教授,以及日本資深超現實主義研究學者、策展人巖谷國士教授共同策劃。展品歷時多年追尋籌備,來自歐亞各地,歸納出十大重點主題:「現代文藝的萌動」溯源新世紀城市與摩登感知、「現代性凝思:轉譯與創造」探索西風東漸下的追夢藝術家、「速度趨駛未來」鑄造機械的烏托邦真理、「超現實主義眾聲回響」辯證前衛主義的接地氣、「機械文明文藝幻景」築起新精神藝術家的跨地藝術實踐、「文學——反殖民之聲」見證藝術結社運動的文化反抗、「藝術與現實的辯證」思索美學與政治之間的距離、「地方色彩與異國想像」著墨在地與異域的視差、「戰爭.政治.抉擇」描繪如畫的戰爭蜃景、「白色長夜」哀悼詩人與失語的歷史殘篇。
「共時的星叢:『風車詩社』與跨界域藝術時代」展覽將在6月29日(六)起至9月15日於國美館101、102、201展覽室展出,邀請民眾以更具開放性的態度來認識與理解臺灣的文藝發展歷程,透過跨界域的對話,看見更多看待文學與藝術的可能性。展覽期間將也將推出國際論壇及藝術家座談會等推廣活動,詳請可參考國美館官網:www.ntmof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