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臺北市中山堂今(1)日舉辦「水果們的晚會—當國語課本遇上兒童文學」特展,首次展出橫跨百年的國語課本發展歷史,以跨世代的經典課文做為軸線,介紹不同時期國語課本的兒童文學作家與插畫家。特展自今(1)起至8月18日於中山堂2樓展覽室展出,

「水果店裡的鐘噹噹的響了十二下,美麗的水果就都一起醒過來…這奇特的晚會就開了場。」這是50年代兒童詩的先驅〜楊喚,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擬人化的手法,帶有豐富的趣味和歡樂,全國學童改編國語課本楊喚的《水果們的晚會》一文,共收到265件圖文作品,得獎作品也在現場展出。
本次展覽介紹的作家,有獲得金鼎獎終身成就獎的林良、桂文亞、王文華、林煥彰等12位不同年代的兒童文學作家;以及林海音、琦君、楊喚、林鍾隆等6位華人世界傳世不朽的已故兒童文學作家。還有陳君天、曹俊彥、劉伯樂、嚴凱信、賴馬等7位插畫家。他們的作品經得起時代的淬鍊,為國語課本注入一股清新活泉。

現場還展出自1950年初登場的《爸爸捕魚去》經典課文,「天這麼黑,風這麼大,爸爸捕魚去,為什麼還不回家。…」已橫跨半個世紀,至今仍琅琅上口。展覽中將可看到〈爸爸捕魚去〉9種版本,呼應時代的政經社會、文化轉變,參觀者可仔細尋味。
本次展覽所蒐集的教科書,涵蓋清末、民初、日據時期、台灣光復後迄今,共有珍品30件,最早的是1902年的「蒙學讀本」、教育部統一部編版的珍貴復刻本、民間版教科書,以及近來民間發起的「教科書再造計畫」所出版的美感教科書等,呈現豐富多樣的面貌。

展覽期間舉辦3場講座,包括6/29作家王淑芬分享「做一本有趣的課文小書」、7/6插畫家嚴凱信談「如何做一位稱職的插畫工作者」及8/3作家亞榮隆薩可努講述「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講座均在中山堂3樓臺北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