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拍就對了!與熱愛台灣的法國導演尚若白(Jean-Robert THOMANN)對談
2018-03-21 採訪人:董竹英
尚在台灣拍片。
董竹英(以下簡稱董):尚導演,你從公元2000年起共拍得有關台灣的紀綠片共14多部,平均每年一部,你為何對遙遠的台灣感興趣?
尚若白導演(以下簡稱尚):我的熱請首先建立在電影上,我從法國大學畢業後,就在法國製片公司從事剪接等工作;從1996年首次到台灣後,感覺到當地的人民很和氣,生活很方便,有很深的文化藝術與人文特性,我很喜歡。有一次台灣的歌仔戲苦旦廖瓊枝到法國表演,我就拍了第一部有關台灣的紀錄片─「廖瓊枝─戲夢巴黎」,就在2000年出品。
董:你能否介紹一下隨後的十幾年時光,你又拍了那些作品?
尚:我很喜歡一些文化風俗上的議題,有:南方澳與媽祖(2005年),掌上春秋(2012年,台灣偶戯的紀錄片),野鬼假期 (台灣雲林虎尾中原普渡的紀錄片,2013年 );也有音樂舞蹈:好客樂隊在坎城MIDEM音樂節(2007年),那魯灣Naluwan(桑佈伊,雲力思,胡德夫,三個原住民歌手的紀錄片,2014年),台北舞光( 2009年);也有宗教:天主教和基督徒在台灣發展紀錄片(2006年);我也關心社會議題,所以在2010年拍了”蓮心花開”,有關台灣南部蓮心園啓智中心的故事。最近剛完成「回顧與行腳」,介紹高雄市李仲箎書法家的紀錄片。拍了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人物側寫及2008年台灣總統選舉紀錄片2部。那時我拍的紀錄片係由法國製片公司發行,所以均在法國各電視頻道播出。台灣公共電視台的「紀錄片觀點」單元播出我的3部紀錄片:2007年「那年夏天在亞維儂」,敘述台灣六個小劇場的劇團在法國亞維儂藝術季的表演、2009年「單車進行曲及」及「巴黎台北單車萬歲」,敘述台北市推出的Ubike單車計畫與法國巴黎的單車計畫做個比較。
董:台灣的影視業多年前即面臨不景氣的困境,我們都知道紀錄片的商業價值並不高,請問當初是否有資金的壓力?
尚:剛才我講的紀錄片,因為都是由法國公司發行,可向法國的國家電影中心申請補助,有些作品也曾向當時的行政院新聞局、文化建設委員會,甚至民主基金會等單位申請補助。為求節省,我的製作團隊很簡單,常常就是兩個人,一人掌鏡,一人採訪,後製全由我負責。
董:現在你在台灣結了婚,也成立了公司,做永續發展的打算?
尚:當然啊。我希望我將來的工作能結合在地的人力與資源,作品能在台灣多種管道發行與運用。
董:那麼,你在台灣拍製的首部劇情片「西門小故事」(Petite histoire àla porte d’ouest),是不是你打算在台灣永續發展你的電影事業雄心的第一步?
尚:這是我自編自導自演,以半自述的方式,表現一個在台灣生活的外籍小電影工作者,在工作與生命中遭遇的困境
董:你的理念是甚麼?
尚:回想我生活在台灣期間,常因一句話、一個人或一件發生的事情,而自己尋思這樣的幸運或不幸,彷彿就是電影:其實這並非錯覺,在現實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是演員兼導演、製作人,根據不同狀況,扮演主角、配角甚至路人甲、路人乙,真實與虛擬的境界模糊,人生是持續上演的電影,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最重要的是熱情投入,所以,我們需要大家參與與協助。
(採訪者:董竹英,前駐法國新聞秘書、前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主任秘書,駐法期間,曾多次協助尚若白導演申請經費補助與宣傳事宜)
本文作者董竹英(右)與尚若白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