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主辦的「亞當計畫」(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 Asia Discovers Asia Meeting for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ADAM),今年邁入第4屆,本屆主題「An Internet of Things」,中文翻成「萬事互相效力」,討論在這樣的環境、生態、生命、政治等危機時刻,各樣事物怎麼樣匯聚在一起,彼此聯絡、溝通,甚至倡議一種新的想像之可能,或是明天過後我們對於未來的環境生態,能有什麼樣更積極的行動跟回應。
受到疫情影響,在無法聚集國際藝術家來臺北的情況下,亞當計畫透過網路工具和平台,邀集45位亞太與歐洲藝術家齊聚線上,突破地理空間、時差等因素,在線上對話、呈現實體演出。策展人林人中表示,除了善用網路無國界的便利,更請藝術家以「網路」為創作核心,將網路視窗作為表演空間,進一步探討展演藝術、國際交流的可能性,以及對疫後未來的新想像。
當全球疫情為人類活動按下了暫停鍵,「亞當計畫」則把握這次機會,思考計畫發起之初,如何為了回應當代表演、藝術生態及產業現況而生。策展團隊與藝術家們因應現狀,以暫緩作為方法,邀請你我共同上線,一同挖掘藝術在網路時代的更多可能。
林人中過去幾個月因疫情待在家,看了很多線上表演,不想只是把實體活動搬到線上,因而萌生今年亞當計畫的新想法,就是做一個「網路藝術計畫」,直接面對並處理如網路城市的展演空間、網路拓樸學、數位視覺文化等議題。他與澳洲的Madeleine Flynn、新加坡的韓雪梅、印尼的Elia Nurvista、柬埔寨的Vuth Lyno四位上屆亞當計畫的藝術家組成策展團隊,激盪出「FW:牆壁地板視窗動作」、「TBC:預演未來工作坊」、「我的瀏覽記錄」三大系列。
「FW:牆壁地板視窗動作」邀集16位藝術家化身直播主,帶來3場線上直播演出。此概念來自美國藝術家布魯斯.瑙曼1968年的經典作品《牆壁地板動作》,此作是在鏡頭下尋找身體跟垂直、平行面所構成表演空間向度之間的關係。在「亞當計畫」中,舞蹈和行為藝術家挑戰在鏡頭與視窗有限的空間內,用局部的身體來編舞,透過直播向觀眾傳達他們的觀念。
「TBC:預演未來工作坊」揉合論壇及工作坊,包含4場主題「數位社群」、「藝術實踐」、「勞動」與「生態」,TBC意指「有待商榷」(To be Confirmed, TBC),藉由尚未定論、不確定的動態,邀集勞動者、藝術家、社會運動者、文化從業者等省思「我們自身、這個地球及下個世代想要什麼的未來」。
在「我的瀏覽記錄」系列方面,疫情期間,藝術家花了比以往更多時間在網路上搜尋、關注與閱聽事物,作為理解事情的路徑。「我的瀏覽記錄」邀請9位藝術家與策展人,以講座式展演的方式,帶來9場演出,揭露他們在網上瀏覽什麼,分享怎麼樣在網路上進行創作或策展研究。在網路上漫遊的行動,也串連了藝術家創作跟研究的發展過程。另外,電腦桌面上充滿了符號,背後都有意義,透過藝術家分享各自私人的瀏覽紀錄,觀眾將能一窺藝術家的「私人蒐藏」,以及他們觀看、製圖、編輯、策劃藝術的方式。
「亞當計畫」將於8月12日至16日於線上登場,演出16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