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舞家葉名樺回顧自身 《SHE》向舞蹈女伶們致敬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臺灣獨立編舞家及舞者葉名樺,向來以非典型空間為主要創作,在2020臺北藝術節「共想吧」帶來新作《SHE》,結合舞蹈、影像、聲音、物件等不同媒介,從世界知名女性舞蹈家的生命故事出發,以講演式展演一場別開生面的舞蹈歷史課,在舞蹈生命與歷史情懷轉換之間,不僅爬疏自己的身體塑造史,同時也向這些知名舞伶致敬。

▲《SHE》講述一個跳舞女人的故事,梳理自身也梳理歷史。(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葉名樺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近年創作以身體、感官詮釋來思考時間與空間,並以多媒材、跨領域的演出實踐回應敘事與事件。由於對自己是怎麼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十分好奇,在回溯的過程中,她用「借位」爬梳自己。葉名樺借了歷史上有名的女性藝術家,包括舞蹈家、編舞家等,透過她們的片段或故事,大膽與其比對、對話,也讓《SHE》的創作起源與發展更具深意。

▲編舞家葉名樺展演一場別開生面的舞蹈歷史課。(記者 陳安婷/攝)

《SHE》也是一個跳舞女人的故事,葉名樺用「扮演」的方式將三段演出,運用不同身體語彙呈現女性舞蹈家及女性形象,回顧二十世紀橫跨歐亞的舞伶,分別是現代舞之母–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日本舞踊、舞踏、橫濱瑪莉(西岡雪子)及英國知名芭雷舞伶—瑪歌.芳婷(Margot Fonteyn)。

第一段以朗讀念書的方式,與觀眾分享鄧肯的著作,討論身體的自由,探尋自身對於身體的運用,以及他人是否能定義獲認同自己的身體。第二段透過曾在日本看到藝妓演出的經驗,從歷史進行舞蹈身體的探究。最後一段則是探討芭蕾舞,想了解被視為精緻舞蹈的芭蕾舞,為何到了現代卻被視為老東西。

▲▼在日本看到藝妓演出的經驗,葉名樺從歷史進行舞蹈身體的探究。(記者 陳安婷/攝)

《SHE》的演出現場設定為非典型的劇場空間,以片場概念打造,臺上增設鏡子與投影,提供更多元的觀看方式,讓觀眾能多面向理解作品。對葉名樺來說,圓形的舞台設定就像人生,不斷的向外擴散,「第一圈是我自己,第二圈是我跟觀眾,第三圈是一個更外圍的視角」

結合事實與想像的《SHE》,講述不同舞者的故事,打破東西、穿越時空,在身分認同上游移與探索。葉名樺希望帶給觀眾一些觀看舞蹈的線索,藉由互動的過程,連接不同思想領域的辨證,如同進入跳蚤市場般的尋寶體驗。

《SHE》到底是真實的自我或是歷史中的她們?9月5日至6日,歡迎到臺北試演場一探究竟。

▲《SHE》結合舞蹈、影像、聲音、物件等多重元素,節奏清晰而流暢。(記者 陳安婷/攝)
▲圓形的舞台設計,提供更多元的觀看方式。(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