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鳥陶燒  心的創造  廖光亮的部落窯燒陶作  在原生聲量與藝術能量中找到快意自在

▲原民陶藝家廖光亮老師,在「九鳥陶燒」工作室創作顯得怡然自得。

【記者 辛澎祥/臺東採訪報導】

30年,是個漫長的歲月。為了理想,排灣族原住民藝術家廖光亮,展現創作陶藝,在做陶的領域展現亮麗的光彩,為藝術生命更有一番榮耀的獲得,在藝術的脈絡中找尋轉化的契機,開拓與觀者心靈的對話,每一件陶藝作品都訴說著他豐沛真情的故事,刻畫人生,體悟自在。陶藝家廖光亮,三十年的創作歷程,充滿著如重生般的悲歡喜樂,巧思中深藏智慧靈動,讓作品流露出深摯人文與原民脈絡的風華,闢徑築夢,圓融快意的藝術家廖光亮,在「九鳥陶燒」的品牌輝映下,找到安身立命的閒逸,為陶藝開啟新的生命,備受關注與期待。

▲原民陶藝家廖光亮老師,在「九鳥陶燒」工作室創作顯得怡然自得。(記者 辛澎祥/攝)
▲原民陶藝家廖光亮老師,在「九鳥陶燒」工作室創作顯得怡然自得。(記者 辛澎祥/攝)

廖光亮是屏東牡丹排灣族人,臺南神學院畢業後即投身社會服務及相關社會運動,體認到國家機制與弱勢族群間種種微妙的關係,轉而以藝術追尋原住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廖光亮先後於高雄美濃、屏東恆春、台北鶯歌等窯廠,學習窯燒陶藝基本技法,爾後返回部落追尋失落已久的排灣傳統陶藝製法,以純熟的技法融合排灣族人追求宇宙、祖靈和人的獨特觀點,並展開創作之旅至今,藝術生命豐沛,創作成就非凡。阿亮老師的原住民名字是諸推依 •魯發尼耀,屏東牡丹排灣族人,他的作品在陶藝形式的創新中,蘊藏著排灣族最溫潤深厚的文化內涵 。

▲臺東都蘭山畫院院長林永發教授(左),對阿亮老師的陶藝創作讚譽有加,兩人在工作室開心合影留念。(記者 辛澎祥/攝)
▲臺東都蘭山畫院院長林永發教授(左),對阿亮老師的陶藝創作讚譽有加,兩人在工作室開心合影留念。(記者 辛澎祥/攝)

廖光亮在初鹿通往三級古蹟巴蘭遺址的路上開設「巴蘭陶藝 九鳥陶燒 」工作室, 以教學及創作傳承製陶技藝。他了解自己的來處,也知道自己擁有什麼特質,因而決定尋找排灣族的文化記憶做為延伸藝術生命的能量 。 人稱「阿亮老師」的廖光亮,認為過往的排灣族,都把陶壺看作神聖器物,有著崇高的敬畏與禁忌,排灣族深信祖先由陶壺孕育而生,所以將陶壺視為祖先的神靈。在祭祀時陶壺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既是精神的標記,更是文化的傳承,可見陶壺在排灣族社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因為它有著象徵族人生命延續的意義。阿亮老師表示,在製作古陶壺的過程裡,他一直追求的是古典形式的美感,想要去探尋這個傳遞了千百年的文物造型的精神,他每做一個傳統陶壺就會覺得和祖先的距離愈為接近,觸摸著陶壺,則會有一種和祖先靈魂對話的寧靜感覺,陶壺則成了他製作陶藝的主軸,成為作品的領引地位,更彰顯出他窯燒陶藝的特質與文化價值。

▲有好幫手的賢內助廖夏子(右)的支持與打理,阿亮老師於公於私顯得游刃有餘,快意自在。(記者 辛澎祥/攝)
▲有好幫手的賢內助廖夏子(右)的支持與打理,阿亮老師於公於私顯得游刃有餘,快意自在。(記者 辛澎祥/攝)

設計在地特色產品始終是阿亮老師的計畫與堅持,計畫涵蓋了產品設計、工藝製程改善與對外市場推廣,進而第將發展「台東窯藝文化園區一九鳥陶燒」,並整合勞動部多元就業方案,開辦新班鳩社區陶藝體驗營,並邀集社區居民共同參與。 同時,推動初鹿原住民部落觀光產業整合 ,將台東窯藝文化夏區,台東縣三級古蹟巴蘭遺址與產品作整合行銷、以帶動社區整體發展 。廖光亮説,希望以陶藝為媒介,讓觀賞者能夠感受到代表原住民的文化特色。社區工藝扶植計畫主要則透過政府經費補助,設計出在地文化的產品與包裝,將在地文史透過行銷,讓產品本身述説出讓人感動的故事,讓更多人到社區部落觀察體會,瞭解甚至愛上這個社區 。

▲在排灣族的傳統文化中,陶壺被視為祖先的神靈,阿亮老師的陶壺創作,象徵族人生命延續的意義。(記者 辛澎祥/攝)
▲在排灣族的傳統文化中,陶壺被視為祖先的神靈,阿亮老師的陶壺創作,象徵族人生命延續的意義。(記者 辛澎祥/攝)

阿亮老師的作品,每一個階段,層次感都不同,不同時期所體會到的排灣祖先精神之美的陶壺造型,從壺體的 圓法與蛇紋的捲曲方式,或是乳釘的排列組合等都有不同的質感與品味。阿亮老師常常一邊做傳統陶壺,也 一邊思考創作主題和操作方式,他說:因為在與祖靈的對話時,你就會找到自己正在尋找的東西」 。 他具體實踐了將陶壺的神聖角色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神情愉悅,快意自在。他熱愛這份職志般的工作,專注在創作過程中賦予社會責任,讓陶藝製作延續祖靈的精神,使作品備顯亮麗多彩,意境深遠。 阿亮老師以豐沛堅忍的原生創造力,燒煉出最具排灣族特色與底蘊的陶藝作品,他不僅是為了尋找自己的根與排灣族群的傳統文化,更希望藉由藝術的力量,創造一個發聲管道,提高臺灣原住民的聲量,並營造藝術家創作與交流的空間,讓藝文產業在地落實。

▲「九鳥陶燒」工作室陳列與展示各類型阿亮老師的窯燒陶藝作品,不少原民圖騰與祖靈神祉相關的創作,讓人眼界大開。(記者 辛澎祥/攝)
▲「九鳥陶燒」工作室陳列與展示各類型阿亮老師的窯燒陶藝作品,不少原民圖騰與祖靈神祉相關的創作,讓人眼界大開。(記者 辛澎祥/攝)

廖光亮老師,以30年的落地生根之姿,在原民部落找到自己摯愛且能發揮藝術本能的陶作技藝,作品在生命的源由底蘊中兼俱尊崇祖靈與文化傳承的擺飾與實用性,在視覺美感中體悟作品的深摯溫度,用開懷的心看待眼前的過往至今的美好,以真誠的情來與觀者建構互動的精彩生命與作品故事,更將炙熱創作過程的美所帶來轉化蛻變的亮麗喜樂,在你我之間熱切傳達,稹密傳遞。在由寬敞羊圈所改造而成的陶作工作室,靜心呈現阿亮老師的不同系列與主題的作品,教學創作的同時,尚能從作品中延續原住民生態、生命與生活的文史精髓與面貌,不僅在藝術落實常民的體悟之中得到心境的提昇,更可在作品所展露的濃郁原民文化中所得到與體會的自然感動。 工作室的牆面貼著「十分幸福」的春聯,醒目聚焦,就如同阿亮老師當下的心境,捕捉著眼前的機緣,因為知足,所以更接近幸福。

▲阿亮老師的窯燒陶作,尤以陶杯的多層次質感與亮麗溫煦的造型,為愛陶者所樂於收藏。(記者 辛澎祥/攝)
▲阿亮老師的窯燒陶作,尤以陶杯的多層次質感與亮麗溫煦的造型,為愛陶者所樂於收藏。(記者 辛澎祥/攝)

長年以排灣族原民的角度思考自身的存在,擅長從原住民族傳統文化中擷取養分,並轉化成為新的表達方式,陶藝就是廖光亮找到最適切的表達方式。廖光亮的藝術根源與本能創作,擦亮了「九鳥陶燒」的招牌,唯陶的原生創造力,開創藝術時代的新際遇,堅持專注,終底而成。

▲陶壺是阿亮老師製陶的主軸,引領系列作品的風潮美感,藉由他巧思創造的陶壺,則有一種與祖先靈魂對話的寧靜感覺。(記者 辛澎祥/攝)
▲陶壺是阿亮老師製陶的主軸,引領系列作品的風潮美感,藉由他巧思創造的陶壺,則有一種與祖先靈魂對話的寧靜感覺。(記者 辛澎祥/攝)
▲由羊圈所改造的陶藝工作室,成為阿亮老師在藝術創作與教學傳承的基地,近臺東巴蘭遺址的九鳥陶燒更顯馳名聲譽。(記者 辛澎祥/攝)
▲由羊圈所改造的陶藝工作室,成為阿亮老師在藝術創作與教學傳承的基地,近臺東巴蘭遺址的九鳥陶燒更顯馳名聲譽。(記者 辛澎祥/攝)

 

 

相關連結:宗博館山靈敬特展開展當代原民藝術深具文化意涵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