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致力於跨界合作,致力於國際與在地社群的連結。日前於館內辦理加拿大與臺灣原住民音樂人交流講唱會,前後兩天也分別擔任銜接社群的跨國橋梁,將社團法人台灣加拿大協會與所邀請的加拿大音樂工作者、亞洲原住民族研究者一行人,於華山園區參與Jade Music Festival演出後,安排參訪花東部落及相關原住民創生基地。這不只深化交流和多角度的認識,也嘗試建立多方透過音樂對接議題的國際網絡。
史前館的文化底蘊,源自於長期深根在地。過去因著不同部門的計畫和契機與在地社群共作協力,而逐漸發展出相互信任的夥伴關係,進而成為本次文化交流的基石。正因如此,史前館才能夠在此次活動擔任起獨特的角色,將國際音樂界與本地社群串接,並為所有參與者提供一個尊重與展現彼此文化的平台。

史前館探索館「同理心:移動的故事」展區,展示美國、加拿大、及臺灣的原住民兒童的生命歷程認識被迫離開土地、同化教育及移工的處境等人權議題。其中講述加拿大原住民同化政策和印地安寄宿學校的《查尼的秘密小徑》,剛好與本次加拿大原住民音樂人Aysanabee的外公生命歷程重疊,他的外公是寄宿學校的倖存者,也是他在文化追尋和音樂創作上的重要人物。

「創傷之後,該怎麼面對?」史前館邀請Aysanabee淺看臺加兩國的歷史,原住民族都經歷了結構式的暴力而導致文化破碎、語言式微、族群離散。近年臺灣雖然推動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但在文化與土地斷裂後,原住民族該如何復返、療癒與重建是一個相對沉重不易在公共場合討論的議題。

史前館也特地邀請臺東在地部落音樂人與團隊,達悟族藝術工作者Siyan Misega和他的兒子Si Misega、布農族Itu Bunun tu minduduaz 東布青樂團、卑南族Kasavakan 射馬干青年及阿美族Wadihang 都蘭青年傳唱隊等一同參與,不僅促成音樂交流,更在關注社會議題和復返與重建的經歷上進一步實質的討論,。而達悟族藝術家父子早先也在南島廳分別以華語及英文為加拿大友人解說展廳的達悟文物與藝術作品。

史前館希望透過多元的交流形式,讓博物館不再侷限於只是物質文化的展示場域,更希望能為觀眾提供一個深度對話的空間,與展品、與自己、與歷史和未來;並透過音樂與他人分享互動。活動當天陸續約80人參與,一起在這個充滿活力的場域中共同探索文化與自己的連結。史前館也期盼透過這種軟性但具生命力的活動,為大眾提供探索和成長的平台,支持每一位參與者在文化或土地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共鳴,並一起創造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