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博館《染織山河》特展登場 走進「太平藍」文化山城的歲月故事

展覽營造沉浸式空間展示十年來在時尚、藝術與工藝領域創作成果_0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攜手財團法人水源地文教基金會,即日起推出《染織山河:染物祭典共創頭汴坑記憶》特展,以藍染工藝為媒介,帶領民眾走入臺中市太平區頭汴坑,體驗當地在921地震後,從地方重建、發展在地品牌「太平藍」到實踐永續工藝的深刻歷程。讓大家看見地方傳統工藝如何融入當代生活和創意設計,體驗藍染與山河交織的文化故事。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葉晉玉(左)帶領社區居民和青年設計團隊振興頭汴坑藍染工藝。(圖/纖維工藝博物館提供)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葉晉玉(左)帶領社區居民和青年設計團隊振興頭汴坑藍染工藝。(圖/纖維工藝博物館提供)

纖博館主任簡惠華表示,今年起規劃「天然染x地方力」系列展覽,繼《藍染時光-三峽的歷史織影》廣獲好評後,二部曲《染織山河:染物祭典共創頭汴坑記憶》呈現太平區頭汴坑歷經921地震後,社區居民透過發展藍染工藝重振地方、打造「太平藍」品牌的故事。

簡惠華指出,「從社區媽媽的雙手,到青年返鄉的創新點子,藍染不只是工藝,更是一種生活態度。」期待觀眾能透過藍染工藝感受到自然環境與在地文化的溫度,以及永續工藝在當代生活中的可能性,更看見人與土地、文化的連結。

「太平藍」工藝品牌創新作品在國內外屢獲殊榮。(圖/纖維工藝博物館提供)
▲「太平藍」工藝品牌創新作品在國內外屢獲殊榮。(圖/纖維工藝博物館提供)

水源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葉晉玉表示,頭汴坑在921地震後歷經重建與轉型,投入天然染色的推廣與品牌建立,最終孕育出具有在地特色的「太平藍」工藝品牌,並在國內外屢獲殊榮。這次展覽是首次完整呈現他們的努力與成果,讓大家看見地方傳統工藝如何融入當代生活和創意設計,走向世界。

纖博館說明,展覽包括「山河織影」、「工藝手感」、「設計織景」、「染物祭」和「共生循環」五大展區,展現藍染工藝在生活美學、設計創意與地方產業中的多元應用。展區特別以溪流意象營造沉浸式空間,展示「太平藍」十年來在時尚、藝術與工藝領域的跨界成果,搭配歷年「染物祭」的社區共創作品,帶領觀眾走進文化山城的時光隧道。

展場互動設計讓大小朋友經由考古認識頭汴坑的自然資源。(圖/纖維工藝博物館提供)
▲展場互動設計讓大小朋友經由考古認識頭汴坑的自然資源。(圖/纖維工藝博物館提供)

在「植染村舍」計畫中,也展示了當地農民與職人攜手,將荔枝、龍眼、枇杷葉等農作廢料變身為染材,不僅減少浪費,也打造出地方專屬的天然染色供應鏈,實踐永續新生活。

《染織山河:染物祭典共創頭汴坑記憶》自即日起展至6月29日,更多展訊請上纖博館官網(https://mofia.taichung.gov.tw/)或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mofiataichung)查詢。

 

 

相關連結:纖博館「天然染X地方力」系列特展 探索三峽藍染百年工藝魅力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