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在書壇具有相當影響力與發言地位的知名書法家張炳煌教授,應中華文物學會之邀於17日舉行一場以藝術與科技融合為題的公開演講,呈現出在AI全球風潮下,傳統的書畫文化如何進行相融與互利,並藉由數位e筆的推動歷程中所建構的書畫轉型的新面貌,種種現象都對文化人、科技業與社會大眾都帶來新的眼界,也產生了不同的發展走向,令人關切。

身兼國際蘭亭筆會總會長、臺灣e筆書畫藝術協會理事長等要職的淡江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張炳煌,以擔任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主任暨書法研究室主任的職務,在書法教育的推廣與書藝文化發展傳承的層面上,戮力而為的書法文化推動與國際交流的豐碩成果,稱得上是當今書壇兼具理論與實務成就的書法家,也讓他的每一場公開的演講活動都格外受到注意。這場演講則以「e轉新境-數位科技與傳統書畫的融合」所呈現出多個現況發展與未來趨勢的面向,張炳煌教授近年來所專注與大力推動的數位智慧e筆,也在今天的演講內容中成為討論的焦點。

張炳煌表示,傳統的書畫創作與收藏價值,相對應數位轉型與AI演化的途徑中,有著相融結合的現象,傳統書畫藝術有著形、神與文人底蘊,在心法與手法的應用下,書畫作品也有著後座力般的附加價值,如欣賞、學習與應用等,具有保存與傳頌的優勢。針對書畫作品的價值,張炳煌認為,傳統書畫作品具有文化承載、藝術欣賞、教育研究、經濟財富與和融交流等因素,書體文字也能成為價值文物,進而產生文化影響力並傳承作為藝術發展的重要載體,但若藉由數位化的轉化與資訊儲存,呈現書法藝術不同的面貌,必然能夠因此而建立臺灣書畫的特色。

對於傳統書法的特色為何,張炳煌教授指出,正體字的文字運用,海島型的多元表現,以及書法與各種藝術的結合,進而發展出現代書藝,在善用民間主導力量下使傳統書法永續發展及傳承。至於繪畫部份,則因呈現氣候與島嶼的山海特色,在風土民情及族群習俗下,彰顯出開放思潮與多元創作,並表現出國際觀與多面向結合的面貌,科技成就與自由風氣的轉變,使得書畫作品豐沛且多樣化發展面貌。談到為全球帶來顛覆性革命產業的AI ,也在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下,藉由AI的媒介驅動下,使傳統的書畫產生了具大且空前的質變,也是當前書法教育在推廣與傳承下所應面對的積極性課題,也透過AI的生成模式,開創了傳統書畫新的面貌與契機。

談到當今全球最具話題的AI ,張炳煌教授顯得從容自在,有備而來。自認是電腦白痴的他,卻因在大學裡的資訊掌握多元,教與學之間力求平衡與對新事務的突破,在書法教育與推廣上也採用與實驗性強的AI這樣的工具,讓傳統書畫作品的生成出現了重大的轉機。卽便有AI的便利性與可探究性,但傳統書畫仍然不會被科技或AI取代,投入AI的研發與推廣,則是賦予傳統書畫藝術的創作與展示一個全新的面貌,展現出許多不可能,讓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有了更多的機會,對產業的發展也能呈現正向的契機。

張炳煌說,從e筆書畫到AI生成,都是使用工具下所改變過往創作的局面,則藉此讓傳統與創新並存中有更多可以應用的文化價值,在數位化資訊於生活環境中無所不在之際,藉諸新科技的使用與應用,保持傳統書畫藝術的原生特質,融入新的發展元素,讓AI的媒介導引與協助,從認知到豁然開朗,使創作成為有趣與延伸效益的基礎,真正符合了「每日e品」的設計目標,AI的導入書畫所彰顯出既有的成果,確實值得稹密面對且持以關注。

張炳煌教授強調,數位e筆的再進化,應用於ipad Apple pencil ,進而研發出e筆app,因時代的工具演變,可以還原如于右任、國父乃至古人的創作筆跡與書寫作品的路徑,這可說是學習上的樂趣。然而用e筆與AI結合的廣泛使用下,但不能取代手寫e筆的過程,主因AI是無中生有,e筆則可信手作畫寫字,確信書畫藝術善用科技的結果。張炳煌認為,數位轉型與AI結合下,學習能力與速度展現下,AI還是超越人類的,未來AI的發展難以想像,當AI 逐漸侵蝕創作途徑時,如何利用它就變得極為重要。當數位化之後最有效的演算成果,就是結合AI的各種便於使用的系統,藉此而能創造前所未有的演算能率,在書畫面臨科技化導入後的衝擊時,研發可以相容並進的AI工具是當務之急,「積極面對,不要逃避」張炳煌說。

當智慧e筆將傳統書畫引入數位化敲門磚的角色之同時,AI智能生成的出現,則更因應用的科技化效益而展現於不同的傳統發展局面,當確立智慧e筆不只是用於書畫創作,各種開發後的功能,在與科技的結合下,而成為推廣傳統書畫文化的最大特色。當e筆結合AI使用創作下,其轉化效益之大,似可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