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入畫  真情同源  施春茂以我在故我思追求新境  將莊子思想蘊化書藝  參透生命自在快意

▲知名書法家施春茂受訪展現他書藝創作豐沛的一面。

【記者 辛澎祥/專訪】

在書藝浩瀚無垠的領域,在藝術美學的結構中看見以中華文化為內涵的載體,藉由書畫的文字探索與畫境的美感觸動,呈現出融匯古今,兼容並蓄的書體世界,在博大精深中,將書藝的自由展現與娓娓契合做了巧妙運用,書畫在同源表現中更加顯得游任有餘,開朗明淨。書法名家施春茂教授,自法國巴黎個展結束返臺後,筆觸與墨法有了創新改變,在融古匯今的同時,更顯作品的珍貴與精彩,多變的書體在摻雜著畫境的運筆著色中找到生命的定位,追求夢想,安然自在,施春茂大師的創作歷程與結局,總是給人帶來驚喜,期待中的心境釋放,讓他作品的完美提昇譜下新的一頁。

▲談到之前在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八十個展的書冊記載,施春茂教授如數家珍般的將作品創作年代與背景做了詳細說明,讓人立即融入他的書境之中。(記者 辛澎祥/攝)
▲談到之前在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八十個展的書冊記載,施春茂教授如數家珍般的將作品創作年代與背景做了詳細說明,讓人立即融入他的書境之中。(記者 辛澎祥/攝)

施春茂教授常年以教學及研究為主,展覽較不多見,近年來在創新書藝的過程中,受到了外界的高度注意。去年的法國個展與交流活動,開啟了他的眼界,更在交流互動中點燃了他在書藝創作過程靈動轉化的契機。施春茂坦承這是個重大的突破,在觀念上,在筆觸上,更在心境上有著新的導引,在臺灣書法傳承的既有基礎上,更要能讓外國友人藉書法筆墨認識中華文化及文字與書體藝術之美,這是他必須深思熟慮的事。

法國之行後,他把所有的想像,以及觀察體悟與西方現代藝術結合的可能性,勢必要透過創作的手段,將書法提昇到現代藝術的層次,讓東方的書法媒介的發展路徑進而蘊涵轉變為現代化與國際化,藉此讓外國人士能具體感受到東方書法文化及藝術的魅力,這是件重要的智慧工程,施春茂認為「勢在必行」。

▲施春茂教授以「我故思我在」的藝術信念,侃侃而談他充滿傳奇的創作歷程。(記者 辛澎祥/攝)
▲施春茂教授以「我故思我在」的藝術信念,侃侃而談他充滿傳奇的創作歷程。(記者 辛澎祥/攝)

談到法國之行有何收穫?返臺之後有何新的作為?施春茂教授顯得興致高昂,娓娓道來他當下心境。他認為,此行吸收到法國乃至歐洲在藝術領域的創新觀念與思維,他將逐步應用在新的創作中進行實驗與磨合,至少是在書畫表現手法與意涵上,而觀念的改變與思潮的挹注,則讓新的作品有著視覺洞開的美感。施春茂說,現在寫出來的作品「不一樣就是不一樣」,他用「我在故我思」的觀念,以甲骨文的書體做出反應,具體表現出西方現代藝術的風華。

▲信手寫下「風雲」二字,施春茂老師只要提筆,就顯得神情格外愉悅。(記者 辛澎祥/攝)
▲信手寫下「風雲」二字,施春茂老師只要提筆,就顯得神情格外愉悅。(記者 辛澎祥/攝)

知名書法家、前中華書道學會理事長楊旭堂老師,則對施春茂老師的作品的評論則是「亦古亦今 亦書亦畫 亦中亦外」,這12個字闡明了施春茂老師目前「創作新思維,筆墨新天地」的心境。楊旭堂老師指出,施春茂老師的書藝作品,可以「古今中外」四個字來形容。「古今」指的是施老師的書法「會古通今」,從傳統入手,但不拘泥於傳統,能「入古出新」,在現代書藝方面也表現非常出色,「亦書亦畫」,可謂「筆墨當隨時代」,雖年過八十,卻創意無限。另外,「中外」則說的是施老師的書法作品不但享譽兩岸華人地區,也時常參與日、韓交流聯展,去年更遠赴藝術之都法國巴黎舉辦書法個展,可謂知名於國際,是中外著名的藝術家。因此,以「古今中外」來表達施春茂老師的書法藝術,恰如其份。今年的臺南藝博會與臺中藝博會活動中,施春茂教授特別展出創新書藝作品,他用試水溫的態度,讓未來的創作朝著這樣的脈絡去延伸「書中有畫 畫境入書」的特性。

▲施春茂以行書寫下「桃花源記」書體文,並說明字意間所展現的文化史實,令人印象深刻。(記者 辛澎祥/攝)
▲施春茂以行書寫下「桃花源記」書體文,並說明字意間所展現的文化史實,令人印象深刻。(記者 辛澎祥/攝)

談到最新創作及構成,施春茂教授指出,當他心中有想法,靈感來的時候立即書寫,當下受到感動的情緒也會因為飛舞的筆墨而備顯無比愉悅,讓作品也能言之有物,外人看來,這是施春茂老師純真豁達的藝術表現,和個性與心境有關。在創作過程中,施春茂跳脫規矩,用熟練的運筆技巧,使創作靈活表現出新的意境,在樸拙的筆觸中但見書體的轉化生機,在熟中返生的心境表現上更加呈現際遇可貴,讓筆法隨心而至,勢無抵擋。

▲施春茂老師以甲骨文書體撰寫「我在故我思」的創作思想,藉此遵循此藝術信念做自我要求,期許成長。左為施春茂老師助理崔毅。(記者 辛澎祥/攝)
▲施春茂老師以甲骨文書體撰寫「我在故我思」的創作思想,藉此遵循此藝術信念做自我要求,期許成長。左為施春茂老師助理崔毅。(記者 辛澎祥/攝)

寫字成為書法家的發展歷程,施春茂教授其實他一開始是要學畫的,早年師事陳子和、王北岳、吳雪颿諸家,並從李石樵、席德進習畫,後來經人提醒轉念改學書法,但仍鍾情水墨畫,不經意的都將畫景及畫境入書。他認為,水墨或彩墨畫中都有景物,於是他把心裡的字當成畫,使寫出來的作品都有書有畫,況且他一生都在追求繪畫,每天都在研究學習畫作,這些基本功影響了他的書法創作,在書法家薛平南的鼓勵支持下為書法奠基。施春茂說,由書藝表現出畫境,即便是「想入非非」,也會在字中凝聚畫的影像,在書畫交融的結構中找到書體的軌跡,並訴諸真情。施春茂跳脫了書法的格局,在文字與筆畫間進行融合,建構平衡,以書入畫,他也強調圖像有遠近之分,景物亦有層次感,當純書法就像一張畫之際,他就會用新的理念及手法來表現書畫同源的精神,這也是他始終追求的「我在故我思」的極致表現與創作目標。

▲施春茂教授以創意甲骨文書寫「東邊日出西邊雨 一鳥不鳴山更幽 白下門東春已老 今來風雨又催舟」可說是書藝轉化創新之作,十分傳神。(記者 辛澎祥/攝)
▲施春茂教授以創意甲骨文書寫「東邊日出西邊雨 一鳥不鳴山更幽 白下門東春已老 今來風雨又催舟」可說是書藝轉化創新之作,十分傳神。(記者 辛澎祥/攝)

用「有我無我」的概念,施春茂教授在書藝創作中進行協調,擺脫墨色對比、濃淡、乾溼與輕重等元素,讓作品有著日日新的視覺體驗。在以甲骨文呈現字體組合的特色時,他將字體的姿態表現進行轉化,不改結構,卻讓墨色的輕重表現彰顯可辨,是一種書體強韌生命力的特質呈現。施春茂的創作並無形式,他不斷冒險、實驗、碰觸與探索,在失敗中求取探究真實的過程,就是他成功的本錢。法國個展交流返台後,施春茂教授心理有思考著想到美國及大陸做展覽交流,不但可以引起迴響,尙能進行交流學習,學習別人的創作技巧與能力,期待能將此計畫在自我完成準備後在未來付諸實現。

▲施春茂教授在以書入畫的書藝創作手法,在兼容東西的藝術圓融中建構新的美學觀,讓人嘆為觀止。(記者 辛澎祥/攝)
▲施春茂教授在以書入畫的書藝創作手法,在兼容東西的藝術圓融中建構新的美學觀,讓人嘆為觀止。(記者 辛澎祥/攝)

施春茂教授表示,現代書藝的表現型態與形式,已經不若傳統般的發展面貌,以漢字為主體的純書法,在保留其精華之外,文字延伸的藝術性與創作精髓,從表象到內涵,都會出現創新媒材,讓書法轉變成為現代書藝的多元融合體,如日本及韓國這些年早已拋棄舊有創作工具,選用創新工具書寫作品,使用不同工具、不同媒材進行創作,則表現出來的意境與本質則亦不同,甚至摻雜色彩、顏料進行書寫,在「以書入畫」的表現手法下,漢字、詩意、情緒與形式的融合,在書藝結構上進行改變,迭次超越。施春茂教授秉持著莊子思想,在現代書藝的西方表現手法上進行圓融精進,以老莊哲學思想自我體悟與參透,使作品充滿濃郁生命意境追求,令人驚艷。求新求變,快意自在,施春茂的書藝世界,在篤實中求取圓滿,在平和中但見淡定,亦步亦趨,不忮不求。

 

 

相關連結:西方繪畫融入中文書體   施春茂的藝術不歸路   在抽象與觀念性中延伸筆墨無境   臺北回顧展創新登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