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年度臺灣美術史重點展「懷德樂美──倪蔣懷紀念展」,以家屬捐贈作品與史料作為研究策展主軸,為延續家屬慷慨捐贈倪蔣懷畢生創作與收藏的無私精神,22日起於北美館官網公開「研究資源線上版」,倪蔣懷研究資源公開網址: https://reurl.cc/A3MgZd,共享作品圖錄及史料文獻,並將持續與學者合作、逐步公開倪蔣懷日記釋讀原文,以重現臺灣現代美術扎根的時代,進而認識倪蔣懷見證的臺灣。
北美館表示,本次線上公開資料中,以現存1929、1931、1933、1938、1939年共五本倪蔣懷日記與手札為最大亮點。倪蔣懷用簡短的日文文句記錄其日常,內容包含藝術創作心得、巡視礦場行程,以及與畫壇師長同儕的往來,不僅是臺灣美術史寶貴的一手史料,亦是臺灣近代史、礦業史的絕佳研究題材。

館方特別感謝共同參與日記研究的日、臺學者協力,釋讀百年前的日文手稿。倪蔣懷出生於1894年,成長過程中受其父親啟蒙傳統漢學教育,而後接受日治時期學校教育,日記中遂出現中文字、日文新舊漢字交替使用的獨特現象。特別是內文用字與當代日文不同,使得研究釋讀更加不易,也更突顯這批日記的時代意義;而文字書寫的雜糅,亦映照臺灣在殖民時代中語言與文化轉換的歷史軌跡。
1920至30年代的畫壇夥伴如藍蔭鼎、陳植棋、陳英聲、洪瑞麟等人,皆數度出現在倪蔣懷日記的字裡行間,記錄了數段臺灣美術史上的精采瞬間,如1929年10月,收到陳植棋電報,獲知陳澄波與藍蔭鼎兩位畫友共同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帝展),當晚倪蔣懷設宴與石川欽一郎共同為藍蔭鼎慶賀;同年11月倪蔣懷則以作品〈裏通〉入選臺灣美術展覽會(臺展)。1931年4月,情誼深厚的畫友陳植棋病逝之際,倪蔣懷在日記中記下最後的記憶與傷懷。日記與手札,是倪蔣懷生命歷程的紀錄,更見證臺灣美術史的重要時刻,讓後代得以一窺當時藝壇人物的風采與時代氛圍。

同樣珍貴的是,日記中留下倪蔣懷尋找裸體模特兒的紀錄。為了學習西洋繪畫技法,倪蔣懷曾在大稻埕四處打探,尋找合適的模特兒,如1929年日記寫下與畫友藍蔭鼎、陳英聲在蓬萊閣、江山樓等處尋訪模特兒人選。在百年前相對保守的社會風氣之下,突顯臺灣第一代藝術家在條件限制下,依然堅持探索藝術的精神。
此外,1933年所寫的手札中,亦可見藝術家自行撰寫的美術史筆記,從古希臘至近代歐美,內容與石川欽一郎《新美術講義》中所撰「西洋美術史」架構彼此呼應,反映師生之間不僅傳授水彩技術,更承繼著藝術理念與世界視野。

此次展覽特設「寶峯美術館」主題展區,乃依據1939年倪蔣懷日記中撰寫約四百字的短篇構想所打造。文字雖短卻非臨時興起的隨筆,內容包含美術館選址、空間配置、展覽期程等規劃,構想完整而目光長遠。其周延而有計畫的觀點,展現倪蔣懷對於藝術教育與社會普及的深切關懷,在他的心目中,美術館不僅是展覽空間,更是藝文與知識的匯集之所。
北美館訂於9月27日(六)舉辦展覽閉幕前最終場對談活動,由策展人廖春鈴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助理教授楊育睿,聚焦「寶峯美術館」,以「一個在1930年代想蓋美術館的人在想什麼?」為題進行對談,報名詳見北美館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