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為響應歐洲遺產日,文化部將「全國古蹟日」定於9月第3個周末。「2025全國古蹟日」活動20日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開幕,由文化部長李遠、文化資產局長陳濟民、重要文化資產保存者、各縣市文化局處代表共同揭幕。
開幕儀式背景主視覺整體畫面以國定古蹟「澎湖天后宮」為起點,象徵著臺灣開臺歷程的見證者,也是文化記憶的源頭,左右兩側的擲筊月形及遶境隊伍的步伐,將信仰、劇場、節慶等不同面向的聲響匯聚成時代的律動,「擲筊」則延伸出「文資有聲」的宗教聲景意涵。

文化部表示,「2025全國古蹟日」以「文資有聲.時代共語」為主軸,將古蹟建築與人文活動連結,讓文化資產不僅被看見,更讓人與時間流動所產生的聲音與記憶得以被聽見。除了有串聯全臺22縣市及民間單位共同策展「全國文化資產行動博覽會」,還有文資創意市集、藝文展演與體驗活動,讓民眾聆聽文化資產的「聲音」,認識臺灣的生命故事。
文化部長李遠以他剛結束的訪歐行程中參觀巴黎聖母院的心得分享,2019年遭遇大火的巴黎聖母院在去年完成部分修復後對外開放,巴黎市政府更將修復的過程、材料等製作成教材,成為工程圍籬的一部分。古蹟承載著國家、城市、所有人民走過的歷史及回憶,沒有了古蹟,大家只能活在一個沒有歷史的土地上。
參觀「連江縣政府—牆說·島語:芹壁聚落牆上的對話」,連江縣政府文化處長吳曉雲(左)陪同解說。-1-1024x683.jpg)
李遠表示,臺灣雖然歷史可能沒有非常久遠,但是歷經政權更迭留下的許多建築,例如日本建築的圍牆外是眷村,這些不同時代所留下的建築風貌,形塑了臺灣獨有的文化。此外,文化部也會加速傳統技藝的記錄、保存與傳承工作,並將積極協助成立「全國傳統匠師產業工會」,保護匠師更好的工作權。
今年全國古蹟日在「核心場域」文化資產園區由全臺22縣市及民間單位共同策劃近50個展位的「全國文化資產行動博覽會」,展現各地不同特色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成果。同時,全國的「衛星場域」共有超過1100處文化資產景點、場館同步開放,並有超過200場文化資產的導覽、解說。

文資局指出,今年「全國古蹟日」3大主軸系列活動,包括日前在政大公企中心辦理「2025年臺灣文化遺產國際論壇」、國定古蹟專刊《停跡坪:16處國定古蹟的文學跨界書寫》新書發表,以及攜手全臺22縣市政府及民間文資單位的全國古蹟日主場活動。文化資產園區除了「全國文化資產行動博覽會」外,還規劃5場手作工坊及3場主題講座。
日於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熱鬧展開,與會貴賓一起合影。-1-1024x576.jpg)
此外,今年特別製作6集Podcast節目《我是一棟建築》,藉由專家來賓與主持人的對談,探討文化資產及地方歷史背後的故事。此外,在中央廣場舞臺區,民眾可在不同時段欣賞結合傳統樂器及新創元素的雙團體合作,極具可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