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物收藏家石漢基  捐獻佛教珍寶貝葉經  張炳煌居中牽引  嘎檔文化節增添佛光受矚目

▲張炳煌教授與慧吉祥大活佛在嘎檔文化節合影。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一向熱心於兩岸文化交流事務,以主辦各級別書法比賽且培育藝術愛好人才而享有正面評價的香港知名書畫文物收藏家暨香港漢榮書局董事長石漢基,曾捐獻家傳「貝葉經」於中國著名千年古剎,受到古文物界的重視與讚譽。本屆嘎檔文化節籌備會主任委員張炳煌教授與石家為至交情誼,在徵得石家之意而獻上「貝葉經」予慧吉祥大活佛,此舉實為臺灣佛教界更沐佛光,意義重大。

▲由香港知名書畫文物收藏家石漢基董事長所捐獻給慧吉祥大活佛的佛教文物「貝葉經」,成為佛教界的盛事。(圖/張炳煌 提供)
▲由香港知名書畫文物收藏家石漢基董事長所捐獻給慧吉祥大活佛的佛教文物「貝葉經」,成為佛教界的盛事。(圖/張炳煌 提供)

據了解,貝葉經是用鐵筆刻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佛教經文,是古印度收藏和傳播佛經的方法,唐僧玄奘西遊取回的經文就是貝葉經。在中國,貝葉經主要發現於當年譯經傳教活躍的新疆、西藏地區,多為梵文貝葉經,在東南亞諸國還有用緬文、泰文拼寫的巴利文貝葉經。貝葉經是佛教現存藏經中最珍貴的文化瑰寶,十分罕見,可謂稀有的文物珍品。

▲由石漢基董事長所捐獻的貝葉經文物,經鑑定是用緬甸文字所書寫的巴利文大藏經,可謂佛教珍寶。(圖/張炳煌 提供)
▲由石漢基董事長所捐獻的貝葉經文物,經鑑定是用緬甸文字所書寫的巴利文大藏經,可謂佛教珍寶。(圖/張炳煌 提供)

張炳煌教授表示,現在捐獻奉上的貝葉經,經中國國學大師季羨林鑑定後認為,這是用緬甸文字書寫的巴利文大藏經,並表示,十九世紀中葉緬王曼同曾對巴利藏進行過修訂,這卷經應就是曼同王當時修訂時僅寫一部的寫本,誠為佛教珍寶,更是緬甸的國寶。

▲香港知名的書畫文物收藏家暨香港漢榮書局董事長石漢基(左)與書法家張炳煌教授有多年深篤情誼,在兩岸文化交流與培育書藝人才上皆有極大的心力付出,備受關注與讚譽。(記者 辛澎祥/攝)
▲香港知名的書畫文物收藏家暨香港漢榮書局董事長石漢基(左)與書法家張炳煌教授有多年深篤情誼,在兩岸文化交流與培育書藝人才上皆有極大的心力付出,備受關注與讚譽。(記者 辛澎祥/攝)

香港石漢基董事長及其父親石景宜博士一向熱心中華文化的推廣,兩代數十年來獨資為兩岸捐贈出版圖書及辦理書畫文化交流活動,可說不勝枚舉,深受各界讚譽與感佩。石氏家族收藏當代名家書畫,已在廣東佛山建立兩所博物館珍藏,尤從石景宜博士深受佛光感召,斥鉅資收集貝葉經,但並不收為己藏,石漢基董事長則秉承石景宜博士的遺願,捐贈文物給著名寺廟及相關圖書館所。

▲張炳煌教授(左二)策畫主辦嘎檔盃臺灣書法大賽,並在活動中與優勝得獎者合影留念,中為慧吉祥大活佛。(圖/張炳煌 提供)
▲張炳煌教授(左二)策畫主辦嘎檔盃臺灣書法大賽,並在活動中與優勝得獎者合影留念,中為慧吉祥大活佛。(圖/張炳煌 提供)

於2009年,曾在水墨畫大師李奇茂先生、黃昭豐先生及書法家張炳煌教授等人陪同護法下,捐贈江蘇千年古剎寒山寺、天寧寺、雞鳴寺、隆昌寺、金山寺各一冊,受到隆重佛教迎禮,並引起兩岸媒體的關注與報導,更成為佛界的年度盛事。

而石漢基董事長亦與名書家張炳煌教授相知相交甚久,在石家辦理的各項兩岸交流活動中,張炳煌教授均大力協助促成。在張炳煌教授的力薦下,石漢基董事長慨然將家藏最後之「貝葉經」捐獻給熱心書畫活動推廣之慧吉祥大活佛。

▲嘎檔盃臺灣書法大賽的熱烈場面。(圖/張炳煌 提供)
▲嘎檔盃臺灣書法大賽的熱烈場面。(圖/張炳煌 提供)

張炳煌教授也同時擔任嘎檔文化節籌備會主任委員,並在第九屆嘎檔文化節於9月20日開幕活動當天的儀式中,代表石漢基董事長的家族獻予慧吉祥大活佛,更在會場上公開展出,並成為本屆嘎檔文化節暨海峽兩岸名家邀請展活動中之重要文物,亦讓所有參與活動的教育、佛教及書畫界人士與貴賓同沐佛光,場面熱烈,更可謂成為佛教文化界矚目的盛事焦點。

 

 

相關連結:數位發展  AI開路  張炳煌主講傳統書法數位現況與未來  轉型優化書藝榮景  備受期待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