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為歡慶國立故宮博物院建院一百週年暨在臺北復院六十週年,故宮院慶系列大展3日由「皕宋——故宮宋版圖書觀止」揭開序幕。「皕宋」特展是故宮百年展覽史上規模最大、文物級別最高的宋版圖書特展,兩個檔期共展出98部宋版書;其中首檔展出的50部宋版圖書中,有多達19部為舉世僅存的孤本,極具歷史與文化價值。歡迎觀眾前往故宮北部院區第一展覽館,在千年書香中感受宋版古籍所蘊藏的典雅知性之美。
故宮策展人、書畫文獻處曾紀剛助理研究員表示,展覽以「皕宋」為名,寄寓多重意涵。「皕」為二百之數,同時呼應故宮百年院慶盛事,以及清末藏書家陸心源「皕宋樓」的傳奇歷史。收藏二百部宋版古書,向來是公、私藏家冀望超越的標竿。適逢籌辦故宮院慶特展機緣,故宮將在本次展覽中首度公開全面清查、統計百年來典藏宋版圖書的來源類型及實際數量,克盡典守國家文物之職責。

曾紀剛指出,雕版印刷技術的純熟運用,讓十世紀前後中國傳統書籍與閱讀、經典與知識的世界,逐漸從「寫本時代」邁入「刻本時代」。宋代(960-1279)正是版刻圖書的黃金年代,從中央到地方,出版活力豐沛,類型多元的出版品以校勘嚴謹、工藝卓越、紙墨古雅著稱。歷經千百年傳藏流轉,「宋版書」不僅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資源,更因書物自身蓄積的人文精神與美感元素,化身歷代收藏家心目中「一頁千金」的夢幻逸品。
本次展出經典之一,為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劉賓客文集》,為宋紹興年間杭州刊刻遞修本。此書校刻精審,墨色清朗,紙質勻淨柔潤,歷經八百餘年幾無傷損,極為珍貴。書中〈烏衣巷〉一詩家喻戶曉,現今課本版本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而故宮典藏的宋版孤本則作「舊來王謝堂前燕」。一字之差,讓詩句的時空感更貼近唐詩意境,展現宋版書在文字校勘上的重要價值。另一件重點展品為宋釋子璿的《首楞嚴義疏注經》,為宋代兩浙轉運司刊本。全書書法端莊嚴整,雕工圓勻細緻,印墨清晰潤澤,紙張質地極佳,整體風貌雍容典雅,堪稱北宋雕版印刷的藝術巔峰,極有可能為北宋時期刊刻而成,實屬可遇不可求的宋版佛經珍本。

故宮表示,為讓觀眾更深刻體驗宋版書的裝幀特色與閱讀方式,展場特別設置互動體驗區。由故宮文物修復團隊,以院藏宋版書的數位影像為素材,採用傳統楮皮紙直印輸出,並親手依宋版書「蝴蝶裝」形式進行裝訂,製作成可供翻閱的複製樣本。觀眾可在說明文字引導下,實際動手翻閱,模擬千百年前傳統文人閱讀與藏書的視覺與手感,從中體會紙質文物歷經世代傳承所需投入的工藝精神與文化堅持。
「皕宋」特展分為七個單元:第一單元「一百年來的藏書軌跡」,回顧故宮在不同歷史階段所匯集的宋版書,揭示具體數量;第二單元「版刻風格與知識形貌」,介紹宋代書籍的重要出版區域、字體特色,以及雕版印刷書籍如何反映甚至推進知識與閱讀型態的轉變;第三單元「宋版書的生命脈動」,引導觀眾理解書籍並非靜態的知識載體,從印本面貌回溯雕版衰變的歷程,實則蘊藏豐富的歷史文化訊息。

第四單元「一千年前的傳媒轉型」,透過寫本與刻本書籍形制的變化,帶動一場劃時代的視覺革命。第五單元「書籍之為藝術」,試圖重現乾隆皇帝所珍藏傳奇宋版書的幻影,進而說明如何從藝術鑑賞的視角,發掘古書的美感元素;第六單元「難以超越的典範」,讓觀眾同步比對宋版書及其翻刻本的相同頁面,感受彼此工藝品味的區別;第七單元「保存維護之道與藝」,導入古人愛書惜物的觀點與裝潢修護實例,藉以體現傳承文化資產的時代意義。
「皕宋──故宮宋版圖書觀止」是百年難得一見的古書盛宴,故宮策展團隊力求以最大限度,呈現故宮典藏宋版圖書的傳藏脈絡、學術價值、藝術內涵與保存理念,從學術、藝術、技術的不同層面,展示古今學者、藏家、匠人各有其獨到的觀看方式與創意見解。歡迎觀眾親臨故宮,沉浸於「滿目盡是宋版書」的古雅氛圍中,細細品味書頁內外豐富細緻的美感,讓視覺與心靈都獲得豐盛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