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T跨界發展 產學結盟蔚為風潮 朱銘美術館與東吳大學 開創藝術行銷新模式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藝術創作商品化已成為市場一股流行風潮,跨界結盟的模式更為常見,以學術、科技、藝術及金融為跨產業結合行銷的NFT,也在風潮下備受市場青睞。朱銘美術館與東吳大學「數位貨幣與金融研究中心」共同合作,開發兩款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質化代幣)藝術商品,這項NFT跨界合作成果也將於8月27日上午9:19在NFT平台「Jcard 這咖」上架。

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認為跨界合作的NFT,是跨界發展的指標趨勢。(記者 辛澎祥/攝)
▲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認為跨界合作的NFT,是跨界發展的指標趨勢。(記者 辛澎祥/攝)

朱銘美術館館長賴素鈴表示,此兩款NFT分別取材自美術館戶外展出的〈太極系列—太極拱門〉與〈人間系列—三軍〉之海軍軍艦「廣達號」作品,記錄兩個相當特別的時刻:太極拱門日出,呈現遊客來館參觀「看不到的美術館」; 晴空下的廣達號則是「疫情下沒有人的美術館」。

朱銘美術館館長賴素鈴強調,經由跨界NFT商品的導入,為美術館打開充滿可能性的窗。(記者 辛澎祥/攝)
▲朱銘美術館館長賴素鈴強調,經由跨界NFT商品的導入,為美術館打開充滿可能性的窗。(記者 辛澎祥/攝)

「今天,你透氣了嗎?」NFT之一【我不在上班的路上,我在太極拱門看日出】藉著太極拱門的日出搭配音效與旁白,帶著觀眾的心從煩雜的日常生活中任意穿越到美術館,享受一般人「看不到的美術館」風景。另一個NFT商品【沒有人的美術館,我聽見未來的訊息】,雖然是晴空下的軍艦廣達號作品,卻是反映三級警戒「疫情下沒有人的美術館」,隱含對人類與地球的觀察和反思。

朱銘的作品晴空下的軍艦廣達號,反映疫情下沒有人的美術館所穩含的反思。(圖/朱銘美術館 提供)
▲朱銘的作品晴空下的軍艦廣達號,反映疫情下沒有人的美術館所穩含的反思。(圖/朱銘美術館 提供)

賴素鈴指出,今年台灣藝文產業面對疫情的嚴峻考驗,美術館在此時推出NFT藝術商品,首先希望跨越時空限制,給予經歷隔離與孤單的眾人一份溫暖與共感;疫情關上美術館的門,也期望經由跨界NFT商品,可以為美術館打開另一扇充滿可能性的窗,在瞬息萬變的年代,與時俱進。

藉著朱銘太極拱門的作品,帶領民眾的心任意穿越到美術館來親近難得一見的風景。(圖/朱銘美術館 提供)
▲藉著朱銘太極拱門的作品,帶領民眾的心任意穿越到美術館來親近難得一見的風景。(圖/朱銘美術館 提供)

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指出,數位貨幣背後的區塊鏈技術應用將會是未來的主流趨勢之一,東吳數金中心這次與朱銘美術館共同發行二款NFT乃是首創博物館發行先河,更是學生集體創作的重要成果展現,此舉亦落實東吳大學結合跨領域創新應用之重要成果。

東吳大學數位貨幣與金融研究中心執行長歐素華說,NFT非同質化代幣,所使用之技術與比特幣一樣,是區塊鏈記錄加密數位資產的技術,但有別於比特幣或以太幣等「同質化代幣」,NFT是獨一無二且具有不可替代性及不可分割性的表徵,並且每一枚NFT的價值都不相同,因此,你所購買的NFT商品,不是買到作品,而是買到作品收藏憑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