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信仰  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即將啟程參展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即將啟程前往威尼斯參加建築雙年展的單位代表,行前合影留念。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由國立臺灣美術館主辦、國立成功大學團隊策畫「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參展計畫「【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NON-Belief: Taiwan Intelligens of Precarity)」,即將啟程前往威尼斯,自5月10日至11月23日在義大利威尼斯普里奇歐尼宮展出。17日行前,文化部政務次長李靜慧、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陳貺怡、外交部政務次長吳志中、評審委員王嘉驥、侯君昊、徐明松、漆志剛;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吳秉聲、與策展人薛丞倫、協同策展人江松長等出席,針對此國際性展覽活動說明此行的內容與呈現的意義。

文化部次長李靜慧表示,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是臺灣重要的國際交流平台,臺灣館雖位於平行展區,但擁有大會認證的專屬館舍,是臺灣持續參與國際建築對話的重要據點。臺灣每2年選出1組策展團隊代表參展,呈現當代建築思維與文化反思,今年展覽主題為「【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呼應當前全球動盪與臺灣面對自然、政治多重壓力下的處境與思考,「無」並非「沒有」,而是「無所不在」,展現臺灣對信仰、文化、自然與社會議題的多元理解與反省。

▲文化部次長李靜慧致詞時表達對臺灣策展單位代表參展所呈現的文化反思,賦予高度祝福。(記者 辛澎祥/攝)
▲文化部次長李靜慧致詞時表達對臺灣策展單位代表參展所呈現的文化反思,賦予高度祝福。(記者 辛澎祥/攝)

李靜慧強調,臺灣特殊的自然環境與地緣位置,使建築成為與自然共處、對話與學習的過程,這樣的智慧也體現在策展理念與作品中,感謝成功大學策展團隊跨界整合建築、電影等領域,深化展覽內容;以及外交部與義大利代表處的支持,讓臺灣館成為「歐洲臺灣文化年」的重要項目。期盼臺灣透過這次參展,將當代文化思考帶到國際舞台,持續與世界進行深度對話。

▲國美館館長陳貺怡認為這樣的國際展覽,將得以讓臺灣在建築盛會持續發聲。(記者 辛澎祥/攝)
▲國美館館長陳貺怡認為這樣的國際展覽,將得以讓臺灣在建築盛會持續發聲。(記者 辛澎祥/攝)

國美館長陳貺怡表示,感謝文化部及外交部長期以來對威尼斯雙年展的支持,讓臺灣得以在這項國際建築盛會中持續發聲,經過長時間的籌備,終於即將啟程參與,雖然臺灣館位於平行展區普宮,但地理位置極佳,也成為臺灣建築設計與國際對話的重要舞台。本次展覽邀集17組優秀建築團隊參與,在地震頻繁的臺灣,建築師面對的是極大的挑戰,也因此蘊含更深的創造力與韌性。此次亦規劃多場論壇,期望透過這些論壇,讓大家能夠深入地瞭解臺灣建築的特色,能夠在這個漂蕩的世界裡面,把臺灣的智慧帶到世界上來。

▲外交部次長吳志中致詞時特別感謝文化部、國美館及策展單位的協助讓建築界的創意思維帶到國際上。(記者 辛澎祥/攝)
▲外交部次長吳志中致詞時特別感謝文化部、國美館及策展單位的協助讓建築界的創意思維帶到國際上。(記者 辛澎祥/攝)

外交部次長吳志中表示,臺灣面對地緣政治與自然天災等困難所展現的韌性,吸引世界越來越多的矚目,感謝文化部、國美館與成大策展團隊,把臺灣建築界的創意思考帶到國際上。策展團隊國立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暨協同策展人吳秉聲說,成大成立至今一直保有帶動國家發展的使命,今年建築系代表國家參展,從建築文化層面上給世界一個詮釋臺灣的看法,是此時此刻最大的意義。

▲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吳秉聲強調成大建築系的資源整合與整體合作,為此案付出極大心力。(記者 辛澎祥/攝)
▲成功大學助理副校長吳秉聲強調成大建築系的資源整合與整體合作,為此案付出極大心力。(記者 辛澎祥/攝)

策展人薛丞倫表示,在臺灣任何東西都可以成為信仰,人們也可以很快地改變所信仰,或是什麼都不相信,這種感知源自於我們居住在地震頻繁且颱風多發的島嶼,以及其位於中國、日本,與西方帝國海上貿易路線之間的戰略位置,和政權快速更迭的現實。展覽以具有積極意義的「漂蕩」作為全球化的反思與批判,希望討論在世界關注科技與環境永續的議題下,臺灣作為一個在政治和生態漂蕩中尋求韌性的科技島嶼,在其上建立一種專屬臺灣的建築觀點,突顯臺灣在韌性的實踐與智慧上的潛力。

▲策展團隊合影展現專業且堅強實力。(記者 辛澎祥/攝)
▲策展團隊合影展現專業且堅強實力。(記者 辛澎祥/攝)

本次匯聚多位成大的師生與業界建築師組成多個合作團隊,各自從真實的建築實踐中,開啟更為深化的合作研究,以多尺度的建築研究與原型,呈現對未來建築的回應。由17組團隊提出新的建築範例與典範轉移的原型,其中13組製作了「可操作」的建築模型作為概念的表現,以引發更多層次的想像與互動。一方面聚焦於高科技、高速發展、與控制的空間治理所帶來的在信仰與不信仰之間來回的灰色地帶;另一方面也以「戰術性的相互依存系統」(Tactical Interdependence)、「基礎設施的流變」(Infrastructural Flux)、「體現的韌性」(Embodied Resilience)、與「調適性的集合體」(Adaptive Assemblage)4個分類,作為交錯視角,建構閱讀展覽時重要的參考架構。

▲出席行前說明會的各單位代表與策展團隊,在行前合影留念。(記者 辛澎祥/攝)
▲出席行前說明會的各單位代表與策展團隊,在行前合影留念。(記者 辛澎祥/攝)

預展期間臺灣館也將舉行一系列的國際論壇,主題包含與威尼斯建築大學交流兩地的「建築教育」、談高等教育與產業創新的「生活未來式-學士服與城鎮」、以臺灣和法國為例的「臺灣建築博物館與建築策展」、集結國內外知名建築師的「內與外:漂蕩與全球流變中的實踐」、導賞展覽的「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以及江松長討論「介於之間的智慧」,共計6場。成大建築系也將在今年7月帶領師生於威尼斯進行「國際韌性建築暑期工作坊」,對建築教育、創新及臺灣在全球建築領域中不斷變化的角色進行深度交流與學習。

 

 

相關連結: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入選提案公布   成大建築學系代表參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