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倉庫「山林記憶-編織之島」 敬畏山林種族融合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歷史建築三井倉庫去年底修復後,以「記憶倉庫」概念重新亮相,串連周邊文化資產,透過西區歷史脈絡與時空演變述說多元的時代故事。此次年度特展「山林記憶—編織之島」即日登場,爬梳北台灣自清領時代、日治時期一路以來的山林治理、山林資源演變的脈絡,也包含影響北臺灣原住民發展的隘勇線推進與大豹社事件等內容。

▲特展記者會開幕,文化局陳譽馨副局長(左7)、泰雅族耆老宋國用老師(左6)及策展人吳思儒(左2)等合影。(記者 辛澎祥/攝)

台北市文化局表示,記憶倉庫前身為三井物產株式會社的倉庫,三井集團在日治時期,與政府簽訂土地租賃,開採山林資源,包含了樟腦、木材與茶園的開闢與經營,更發展出「日東紅茶」,行銷於全世界。這段歷史牽絆著臺灣北部原住民的發展與聚落遷徙,而相關產業所衍生的運輸與經濟活動,也間接影響了大臺北聚落的興盛,對臺灣整體貿易發展影響甚鉅。

「山林記憶—編織之島」特展,即以三井倉庫在運輸節點的背景,透過物產運輸回溯到山林開發的原點,分別以臺灣山林、山林治理、隘勇線推進、殖民經濟,以及運輸發展和永續山林等單元,梳理臺灣島上不同時期多元族群對於資源運用的過程。

▲▼泰雅族耆老宋國用老師透過模型介紹泰雅族傳統穀倉、背水的竹筒容器及捕魚的魚荃等先民智慧。(記者 辛澎祥/攝)

特展以「隘勇線」為核心,展場中央設計北臺灣等高線大模型說明隘勇線推進的過程,展場上方透過編織創作呼應「編織之島」主題,試圖在歷史空間場域導入軟性介面,回應不同的族群文化交織在這個島嶼之上,透過理解不斷前進。

採用臺灣杉為綿延的山陵線展牆,踏上2樓展場有撲鼻的杉木香,藉由文獻史料、圖片、動畫、北臺灣模型、臺車復刻,及互動區的轉蛋機,隨機轉出一段與山林記憶有關的故事,並依照線索在閱讀區找到故事全文。「山林記憶—編織之島」特展一探臺灣原始山林的狀態與多種族文化交融的歷程,更透過泰雅族人以敬畏態度照顧土地、森林溪流採集的環境倫理觀念帶來永續資源利用的反思。

▲特展一探臺灣原始山林的狀態與多種族文化交融的歷程。(記者 辛澎祥/攝)

另規劃教育推廣活動,第一場於8月3日下午2點,鄭安睎老師「殖民經濟與北部原住民的族群經歷」講座,民眾可至「記憶倉庫」臉書報名。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