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臺灣首座結合市立美術館與市立圖書館的文化地標「臺中綠美圖」將於今年12月正式開館。坐落其中的臺中市立美術館10日記者會上,宣布開館展《萬物的邀約》策展理念與第一波參展藝術家名單,展匯聚國際策展視野與在地藝術能量,展出多位臺中前輩藝術家作品為開館展揭開序章。展覽預計展出20國家、逾70位國內外藝術家作品,涵蓋繪畫、裝置、表演與文學等跨域創作,展現大臺中深厚的文化能量。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長陳佳君表示,綠美圖作為全國首座結合市立圖書館與市立美術館的複合式文化空間,其開館展備受各界矚目。《萬物的邀約》策展計畫呼應建築特性,由國內外策展人共同合作,並跨足多元藝術領域,期望以豐富展演形式滿足市民與旅客多元的文化需求。
陳局長進一步表示,中美館策展團隊此次特別聚焦中部的藝術發展脈絡,結合館藏特色與國際視野,同時關注在地藝術家的創作能量。展覽匯集葉火城、林之助、呂璞石、王清霜等多位前輩藝術家的作品,呈現不同時代藝術家如何描繪臺中風土與人文景致,也透過《萬物的邀約》主題,串聯本地與全球藝術對話,開啟跨時空、跨文化的交流,為綠美圖揭開精彩開館序幕。

中美館長賴依欣表示,開館首展《萬物的邀約》依循國際策展模式,由中美館策展團隊攜手臺灣策展人周伶芝、美籍策展人艾蕾娜・克萊爾・費爾德曼(Alaina Claire Feldman)、羅馬尼亞籍策展人安卡・繆雷・金(Anca Mihuleţ-Kim)共同合作策劃。三位策展人經歷豐富,周伶芝現為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與舞蹈系兼任助理教授,曾參與兩廳院等大型藝術計畫,費爾德曼為現任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蘭森加州藝術學院與美術館(IMCA)首席策展人,並曾任國際獨立策展人聯盟(ICI)的策展總監,繆雷・金曾參與策劃新加坡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羅馬尼亞館等多項重要國際展覽。

中美館表示,三位策展人實地走訪、研究臺中景觀和城市文化,以及所在地中央公園的獨特脈絡—從乘載複雜歷史記憶的水湳機場,變遷為都會綠地等發展,與中美館策展團隊共同提出展覽主題《萬物的邀約》,從美術館所處的城市風貌與自然環境中汲取靈感,探討人類與動植物、多物種如何在現代都市中共存共生,透過展覽向觀眾提出邀約,共同走入我們身處的環境裡,重新學習傾聽來自環境中萬物的聲音。
臺灣策展人周伶芝表示,感謝中美館促成三位女性策展人共同合作此次展覽,聚焦自然、歷史與人類關係,並展出多件為中美館量身創作的新作,期盼透過藝術重新建構萬物共生的敘事,呼應時代變遷與當代生態挑戰,邀請觀眾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連結。

中美館表示,依循策展理念,展覽邀請多位國內外藝術家進行全新委託創作,體現藝術在地實踐與全球當代視野的融合。此外,展覽亦將呈現多件首度於國內美術館亮相的國際知名作品,包含希臘藝術家露西雅・阿拉瓦努(Loukia Alavanou)、海地藝術家邁蘭德・康斯坦特(Myrlande Constant)、德國觀念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的罕見晚期雕塑。另有行為與錄像藝術先鋒瓊・喬納斯(Joan Jonas)以亞洲民間傳說為靈感創作的風箏裝置,以及《小王子》作者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的珍貴手稿與文獻,從文學視角引領觀眾思考自然與情感的連結。

中美館此次亦公布兩件公共空間的國際藝術委託製作,回應建築穿透性與場域流動特質,開啟藝術與空間的對話。一是韓國藝術家梁慧圭(Haegue Yang)首次於臺灣打造大型委託創作,設置於館內挑高27公尺的大廳,象徵臺韓跨文化的自然精神連結;另一件為臺灣藝術家林明弘的作品,透過繪畫錯位與印刷轉譯,展現當代視覺文化的符碼。作品預計以兩年為週期,成為市民生活中的藝術標記。
《萬物的邀約》展期自12月13日至明年4月12日,邀請市民走入這座藝術與知識交會的新場域。詳見中美館官方網站(https://www.tcam.museum)與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