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廳院「秋天藝術節」開啟對話空間 為明日而行動

群眾--劉振祥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網路與行動裝置的興起,創造了自由發聲管道,卻在按讚/不按讚與演算法的大幅運用下,窄化資訊的多元性,產生新的對立與差距。2021年兩廳院從10月14日至12月5日,推出全新策劃的藝術平臺「秋天藝術節」(ARTQUAKE in Autumn),以藝術作為一面反映社會面貌的鏡子,並以七檔演出,七種探問面向,建構不同角度的對話起點,期望交織出更多思考與方向。

藝術總監劉怡汝表示,2010年後,世界陸續發生群眾運動,皆可看到藝術介入社會與政治的痕跡。劇場存在於當代的價值是什麼?這是秋天藝術節最期待探討的意義,無論社會議題、政治討論,網路與社群上的討論分化了你我。在劇場的空間中,所有人可以參與,做最誠實的對話,這是劇場空間最魔幻的力量,並可刺激觀眾接收到更細微的觀點,進而產生改變,是兩廳院秋天藝術節的核心精神 : 『為明日而行動』(Act of Tomorrow)。

2021首屆秋天藝術節以「眾聲平等」為提問,分別就賭博文化、AI科技、政治權力、勞工階級、網路霸凌、群眾運動等七種面向,邀請觀眾走進劇場,從單純的觀看者,變成討論、創造話語權的角色,甚至成為節目共創的一部份。從演前講座、Podcast以及每檔演出皆以網路平臺Slido彙集想法,到跨界演後座談皆讓觀眾可以參與、發聲,讓這些議題在演出後仍持續擺盪,是秋天藝術節最重要的期待。

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新作《恐怖谷》
▲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新作《恐怖谷》。(圖/兩廳院提供)

窮劇場延續《大世界娛樂場》系列,以賭場為背景,看見不同階級的人穿梭於其中的《大世界娛樂場Ⅲ:白日白晝》,將賭桌上的暗黑人性一一展現。德國里米尼紀錄劇團新作《恐怖谷》,劇團為幫助不愛演講的德國作家湯瑪斯.梅勒為原型,做了一款人型機器人,替代本人進行跨國巡迴。臺灣演出現場將由機器人獨挑大樑,德國技術團隊則遠端技術指導,在全球疫情延燒的此刻,唯有機器人能跨越病毒的障礙,忠實演出,亦是一種疫情下的呼應。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於2015年大受好評的《理查三世》重返舞臺,導演王嘉明此次改版《混音理查三世》,舞臺上的理查三世僅有一頂帽子、一件衣服和一個拐杖,但在聲音詮釋下,讓除卻外表的理查三世有了靈魂。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理查三世》。(圖/兩廳院提供)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理查三世》。(圖/兩廳院提供)

1984年,268名礦工喪生於北臺灣三座礦坑事故,近40年後,河床劇團導演郭文泰首登國家戲劇院新作《被遺忘的》,從這群已逝的礦工為創作起點,以如詩的意象描繪他們勞動的艱苦,以及被資本家剝削的隱喻。

兩廳院製作《神不在的小鎮》從網路霸凌事件出發,關照網路社群世代的從眾效應,以5G技術打造多視角的觀演方式,並於兩廳院藝文廣場打造一座小鎮,參與者可自不同的世界中選擇觀看視角,進而決定對故事的解讀方向。

《群眾》是第18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作品,四位創作者在作品中突顯激情下被忽略的個人聲音、運動現場的個人身體姿態、光影和煙霧帶來的震撼,及旁觀角度觀照出個人的心靈現場,表現出群眾運動的幽微面向。

《群眾》是第18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作品
▲《群眾》是第18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獎作品。(圖/兩廳院提供)

今年秋天藝術節,也將以不同視角於社交平台Instagram、OPENTIX兩個平臺同步直播演出《暗黑珍妮》,由法國劇場導演與行為藝術家瑪莉詠.席耶菲策劃,以社群平臺探討語言暴力。

除實體展演之外,打造演出後的對話場域,產生觀點的交流與書寫,更是秋天藝術節所盼望的倡議起點,《大世界娛樂場Ⅲ:白日白晝》、《恐怖谷》、《被遺忘的》、《群眾》等五檔於劇場內的演出皆有安排跨界演後座談。

2021首屆秋天藝術節將於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雲門劇場、兩廳院藝文廣場及社交平台Instagram、OPENTIX Live登場,9月1日開放兩廳院場館會員預購,9月8日午12點於「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正式啟售。相關活動請參見兩廳院官網:秋天藝術節或至OPENTIX兩廳院文化生活查詢https://www.opentix.life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