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簡稱北美館兒藝中心)於9月27日起,推出全新展覽「痕跡悄悄話」。本次以「痕跡」為主軸,由館內策展人郭姿瑩策劃,邀請法國藝術家戴爾芬・普伊耶(Delphine Pouillé),以及臺灣藝術家劉書妤與蕭禹琦共同參與;展出作品形式多元,其中包含兩件委託創作。民眾可透過藝術重新凝視生活片段,在日常細節裡尋覓那些悄然留下的印記。
策展靈感源自於日常中不經意留下的痕跡:床單的褶痕、地上的腳印、揉成一團的紙張,或衣物上的汙漬。這些微小的細節,卻像一種低語、日記般,悄悄地訴說著生活的軌跡。在創作的語境中,痕跡不僅是物理上的殘留,更是一種可見的敘事,它可能是瞬間的動作,也可能是時間累積的形狀;既可能蘊含情感記憶,也可能隱身於城市縫隙。「痕跡悄悄話」透過多元媒材轉化這些線索,引導觀眾思索痕跡在個人記憶與集體經驗中的連結。

法國藝術家戴爾芬・普伊耶關注身體在進行中所留下的痕跡,透過拓印與立體造型將瞬間的姿態轉化為凝結的形象。作品《軀幹》和《憂慮》皆取材自引體向上的動作,呈現身體奮力的狀態;《敏捷#4》則表現身體伏倒在橫桿上,彷彿摔倒或是力竭的瞬間。她先繪製圖案、剪出模板,再以發泡膠壓製身形,雖然製作過程相同,每件作品卻因藝術家手部力道差異,而留下獨特的痕跡,形成懸浮於二維與三維之間的人形印記,凝聚時間、動作與材料的交會。

蕭禹琦的創作常以稍縱即逝、日常中易被忽略的事物為靈感,特別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房間與小物件。錄像作品《棉被山景》源於她的日常儀式——每天為起床後凌亂的棉被拍照,日復一日累積成一座不斷變化的「棉被山」,將時間的流動轉化為可見可感的影像。《蔓延攀爬》則是一件觀眾可參與的限地製作,也是藝術家為回應本展覽創作的委託新作。她向大眾募集曾穿過的舊衣,將貼合身體的布料剪開、編織,重構為自牆面垂降到地面、如同瀑布般的布料地景。不僅在視覺上極具張力,更如同一張共同記憶的地圖,將眾人的生活與思緒悄然交織。

《裊裊:或者目送一顆蘋果》源自劉書妤在外公告別式期間,注視著煙霧一縷縷消散於空氣中,感受時間和生命無聲地流逝的經驗。作品以蘋果象徵時間與記憶,螺旋狀的蘋果皮如裊裊升起的煙,從新鮮到腐壞的過程,映照出生命的脆弱與無常,也引發觀者對告別與失落的共鳴。《漫遊者:地理》則以陶土版畫組構出城市風景,窗戶、磚牆、路標與欄杆宛如拼圖般被壓印進陶土之中,讓日常景象轉化為立體的心理地圖。對劉書妤而言,創作是一場「漫遊」——以身體與感官重新感知熟悉的街道,並將個人記憶與地方經驗凝結於作品中,讓平凡場景成為獨特而私密的痕跡。

本次設置觀眾創作區域,邀請展出藝術家戴爾芬・普伊耶與劉書妤將作品概念延伸,以及特別委託藝術家廖祈羽與張暉明共同設計「時間碰碰撞撞」體驗裝置空間,邀請觀眾實際動手參與,從中探索行為與痕跡的關係。
展期間舉辦多場定時導覽、團體導覽、故事日、默劇表演、夜光工作坊及拓印工作坊等活動,詳見北美館兒藝中心官網(www.tfam.museum/k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