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中心跨國共製作品《蝙蝠祭》 首登倫敦國際劇場藝術節

藝中心與倫敦國際戲劇節共製的作品《蝙蝠祭》,展演現場是一場夜市文化饗宴。(攝影©ellie-kurttz,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與倫敦國際戲劇節跨國共製的作品《蝙蝠祭》(Bat NightMarket),歷經三年階段發展之後,終於在英國倫敦首度完整呈現。這個由臺灣藝術家顧廣毅與英國藝術家羅伯特・強森(Robert Charles Johnson)共同創作的作品,是該藝術節成立七十五年來首度出現臺灣藝術家作品,別具意義,在倫敦首演後也將於八月回到臺北藝術節登場。

顧廣毅表示,作品設定的時空為2035年,帶領觀眾逛一次「未來夜市」,內容描述2035年,蝙蝠因生態浩劫而滅絕,人們透過生物科技打造蝙蝠食用肉,有人吃蝙蝠,也有人怕蝙蝠,進一步思考蝙蝠與人的共存關係。演出現場結合互動式體驗、視覺藝術裝置、沉浸式表演,帶觀眾從未來看現在,更加認識蝙蝠的重要性。顧廣毅透露,屆時臺灣版也會順應場地與倫敦版有所差別,在不同場地演出,都是獨一無二的呈現。

台灣藝術家顧廣毅與英國藝術家羅伯特・強森共同創作的跨國作品《蝙蝠祭》,日前在倫敦國際戲劇節世界首演,當日觀眾可以吃到蝙蝠血糕、蝙蝠檸檬珍珠茶,新奇又有趣。(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台灣藝術家顧廣毅與英國藝術家羅伯特・強森共同創作的跨國作品《蝙蝠祭》,日前在倫敦國際戲劇節世界首演,當日觀眾可以吃到蝙蝠血糕、蝙蝠檸檬珍珠茶,新奇又有趣。(圖/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同時具有牙醫師、生物藝術家、社會設計師、教師等多重身分的顧廣毅,以多重領域的專業,運用在藝術創作上,長年關注科學與藝術的結合,使其作品顯得格外不同。他指出,這幾年因為疫情,人們對於蝙蝠總是感到恐懼,認為是不好的生物,但其實蝙蝠在生態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能傳授種子和花粉,是維持生態平衡的要角,也是需要保護的物種。

臺北藝術節策展人林人中參與了《蝙蝠祭》倫敦首演,他表示,這是一場跨越國界與文化的藝術盛宴,希望藉此作品思考人類如何在未來與自然共存。每一個攤位都呈現一道以蝙蝠為主題的創意料理,食物設計由台灣的食物設計師陳小曼擔任,觀眾可以吃到用西瓜做成的蝙蝠血糕、特調的蝙蝠檸檬珍珠茶、用南瓜做成的蝙蝠肉刈包等純素創意料理,並從中引導觀眾深入探索蝙蝠的生態與文化意涵。

北藝中心與倫敦國際戲劇節共製的作品《蝙蝠祭》,觀眾可吃、可聽、可看、可玩。(攝影©ellie-kurttz,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北藝中心與倫敦國際戲劇節共製的作品《蝙蝠祭》,觀眾可吃、可聽、可看、可玩。(圖/ellie-kurttz攝,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蝙蝠祭》是2021年北藝中心和倫敦國際劇場藝術節邀約顧廣毅創作之作,他邀請羅伯特.強森一起創作,強森擅長電影、互動設計和設計研究,也擅長透闊虛構寫作,塑造角色和對話,敘事方法獨特,突顯人們在勞動、材料與循環經濟中的廢棄物處理等社會議題。此作由強森擔任整體視覺和裝置、展場設計,顧廣毅擔任作品概念、各攤位的概念與作品文本創作。

《蝙蝠祭》,是一場探討人與自然生態平衡的沈浸式體驗表演。(攝影©ellie-kurttz,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蝙蝠祭》,是一場探討人與自然生態平衡的沈浸式體驗表演。(圖/ellie-kurttz欇,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

《蝙蝠祭》於疫情間開始發想和創作,過去曾有三階段創作發表,包括2022年台灣科學教育館的〈蝙蝠筵席實驗室〉、2023年在倫敦國王學院之倫敦科學藝廊的〈蝙蝠早午餐實驗室〉,以及2023年於台北試演場的〈蝙蝠盛宴——第三階段呈現〉。本節目免費參與,7月1日18:00開放報名,更多資訊可至:https://tpac.org.taipei/festival-taipei/2024/program/972

 

 

相關連結:2024臺北藝術節8月登場 看跨世代藝術家用時間詮釋他們的故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