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文化資產是歷史累積的成果,與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期推動全國文化資產業務,執行及督導全國文化資產保存、維護、活用、教育、推廣、研究及獎助等工作頗具成效。為了傳達、分享相關工作成果,特別委託政治大學原住民族研究中心,製作「口傳的記憶:無形文化資產的口述傳統」影片,呈現文化資產保存的精神與意義。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陳濟民表示,2016年《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將無形文化資產分為「民俗」、「傳統表演藝術」、「傳統工藝」、「口述傳統」、「傳統知識與實踐」五大類,相較於過去的文資法,「口述傳統」是新增的類別。政治大學林修澈教授擔任此計畫主持人,並帶領團隊研究國內外已登錄案例及國內潛力案例,歸納文化資產相關法規的精髓,拍攝教學影片,透過深入淺出的方式向社會大眾解說口述傳統的特性及現況。
陳濟民局長指出,影片期望傳遞給民眾一個訊息,文化資產其實一直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以各式不同的樣貌存在著。影片綜合文資法規、國內外案例及學者見解,指出「口述傳統」的三大要素,即「集體記憶、傳統、口述」。以言語敘述或吟唱,是謂「口述」;存在、傳承相當一段時間,是為「傳統」;至於「集體記憶」,則是指其內容屬於一個民族、一個部落、一個氏族或一個家族的共同經驗,不但是能說會唱的人的經驗,也是身在其中的參與者共同的經驗。期待透過這部影片讓更多口述傳統被發掘出來,邀請民眾共同關心它們的未來。
林修澈教授表示,這部影片為國內第一部講述「口述傳統」概念的影片,文化資產的保存維護不僅需靠政府,亦須仰賴每一個團體、每一個人,大家齊心齊力保存、維護。影片從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材料中擷取素材,連結至臺灣目前已登錄的七項口述傳統案例,並列舉國內具有潛力的口述傳統,為了推廣相關知識,影片特別製作華語、英語及台語的不同版本,希望藉此激發社會大眾能主動發現並維護自己身邊的文化資產。
會中邀請屏東泰武鄉排灣族佳興部落的古謠隊前來吟唱,透過他們的分享,「沒有比在文化中相遇更美的事」,他們今天在舞台上獻唱,日常生活中則和族人並肩同唱、教導年輕的族人吟唱,現場觀眾不但在佳興歌謠中領略造物者賦予的天籟,也看到世代傳承的活力,透過傳唱讓代代相傳的文化資產與生活更加緊密地結合。文資局歡迎民眾參與,一起沉浸在文化資產之美,邁向未來的各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