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國立歷史博物館於光復節連假第一天10月24日於庭院廣場舉辦「城南串串在地共學市集」,以「公眾開放」與「參與共作」為核心精神,「串門子」為市集意象,串聯在地藝文資源與人文地景,與臺北城南地區22組夥伴共創,推動常態走讀計畫與多元學習資源,展現史博館從館藏出發、走入在地生活,與社群合作的實踐成果。
「城南串串在地共學市集」活動豐富,包括22個攤位、6場表演與7場座談短講。從百間仔土地公到崁頂老房子、從南門口到古亭莊,從博物館出發,帶領觀眾探索城南的文化紋理與人文故事。攤位主題橫跨歷史、藝術、飲食、教育等領域,包含以史博館藏紋飾為靈感設計的「會走路的古紋小神獸」、臺北植物園考古遺址歷險、隱身於城南老廟的虎爺故事、南機場公寓的繪畫創作等,透過跨域合作,串起市集的無限想像與城南生活的多重面貌。

史博館長洪世佑表示,史博館於1955年創立,是戰後臺灣成立的第一座國家級博物館,持續致力文化藝術的教育推廣與社區連結。欣逢史博館70週年,為實踐當代博物館「服務社會、開放公眾、與社區參與互動」的核心價值,特別邀集城南社區夥伴、在地青年與專業工作者,歷經18場工作坊、踏訪60個景點,共同開發3條全新城南「自導覽」走讀路線,製作《城南串串走讀小冊》及地圖。

《城南串串走讀小冊》由史博館館藏引領,分為三冊,「飲食串串」探索城南多元族群飲食文化,透過一碗麵、一口點心、一叢綠意,發現城南人與地方的故事。「藝文串串」則串起《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部主任魏清德的工作、交友與收藏,認識城南的臺灣藝術史地景。「建築串串」跟著館藏抽象畫散步,觀察史博館周邊的文化資產與自然環境,動手寫畫專屬的城南回憶。

史博館指出,市集另推出結合史博館文化內容的一日限定體驗,包括運用平板APP與觸控筆,親筆臨摹體驗三件館藏書法作品的「行動寫字檯」;由南門國小學生訪談地方長輩故事所整理的「城南小歷史串串」微型展;可以自由試閱《城南串串走讀小冊》的「走讀借問站」等。

市集各攤位亦創意運用史博館藏與學習資源發想,如穿越荷花池底的史博館建築、「藝起學歷史」模仿藝術家張萬傳運用醬油在餐巾紙上畫魚、想像一座「坔美術館」呼應館內展出的黃土水〈釋迦出山—複製品〉等。當日還有多場走讀快閃、短講與座談,及中正社大薩克斯風進階重奏、愛羊樂齡社團才藝秀等表演,為市集增添豐富節奏與活力。


6-1-300x225.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