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專訪】
夏陽午後,室內窗棱灑落一片映照水波,青木的明澈詩意迸發,難得的四月天,和風溫煦,迎來香港當代水墨藝術家黃孝逵的到來,台北之行是為6月登場的「自成一格」臺北個展的展前做從容準備,一切顯得快意自在,胸有成竹。出生於中國重慶,來自傳統的書香家庭,移居香港50年至今,更面臨了東西交匯的藝術思路,讓創作的多元變革催生出自我表象的靈動,無垠延伸的畫境,跳躍出眼界與心緒的圓融飽滿,對談間充滿對人文氣息濃郁散溢的臺灣創作本質的嚮往,一睹重要展館主流藝術家創作的精髓面貌之同時,侃侃而談他的觀察與創見,開心、滿足且意猶未盡,黃孝逵細數幾次來台的見聞,用畫筆寫下動人的篇章,在臺灣首次個展展現與外界的對話,滿心期待。

在傳統水墨中 蘊涵現代筆觸
黃孝逵的創作有傳統水墨的特質,又蘊涵著西方現代的審美與形式,筆墨運轉著重於黑白虛實,強調光和色的表達,把水墨渲染發揮至極致,形成個人的創作風格,他把香港面貌的觀察藉水墨呈現,將香港獨有的特色保留下來。時至今日,水墨藝術由傳統到當代被融合與創新詮釋,發展出豐富多變的水墨創作形式,且誕生不少當代水墨畫家。而藝術家黃孝逵的水墨創作別開生面且突破現況,將中西思想與技藝交融,塑造了他個人獨特的風格,可說是香港當代水墨畫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黃孝逵的香港水墨作品特色,他在水墨創作上的追尋,以及如何透過水墨創作捕捉香港的獨有時代風貌,都是大家所感興趣的話題。

第一次來臺舉行他當代水墨個展,年近八十的黃孝逵受訪時仍顯得意氣風發,精神飽滿,對來臺的展覽更是充滿期待。出生於中國重慶永川縣,是個出名人的小縣城,但文風鼎盛,藝術氛圍濃郁,歷史上臺灣知府黃開基就是永川縣人,溯源是1787至1854年於清道光二年於臺灣彰化知縣,這樣的淵源讓他對臺灣更有一份親近感。黃孝逵曾追隨大師黃胄習畫,深受其藝術理念影響,1978年移居香港經商及作畫,商業奠基並怡情創作頗有所獲。數十年來的繪畫生涯,與臺灣多所大學縝密交流與創作展出,認識了多位藝術領域知名學者,並認為臺灣在保留、尊重與傳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是極具代表性且有正面效益與豐碩成果的,香港則因殖民時代的西方文化導入,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顯然仍有不足。

在藝術創意與視覺能量上,黃孝逵的當代水墨作品,確實是具有一定的發言地位的,他的藝術世界總是融會了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的特色,在表現手法上更加獨具一格。黃孝逵老師表示,他喜好觀察,愛好沈靜,用心體會,以情視物,他生長在中國傳統社會環境之中,自小在藝術根基上胸懷壯志,到了香港也逐步落實他在水墨創作上所感受到的真誠,自在揮灑,留駐時代風華。事實上,黃孝逵認為他在的畫在香港並不符合主流市場的喜好,甚至於沒有畫廊有意願為他辦展,他認為是香港的風氣與潮流的轉變,傳統水墨畫的發展某種程度也受到影響,在中華傳統文化在全球華人區做傳頌推廣之際,黃孝逵則認為臺灣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則是超越香港及更多的城市地區,這樣的觀察與發現,也讓他計畫到臺灣做首次個展時有了穩定軍心頒的快慰。

描繪山川地景 豐富視野觀點
在山川描繪的同時,因身居香港使得都會地景面貌成為黃孝逵的繪畫主軸,但也不免在中國大陸與臺灣兩岸知名景致中有了諸多的觀察探究,進而在作品中呈現社會反思的觸動,創作心境因而逐漸蛻變,造景風格也帶有香港視野與觀點,使他的現代水墨也妝點出在香港文化浸染下的藝術現象。運用主題的社會性延伸,藉景物對應人文深處的心境探索,黃孝逵也運用連屏的表彰與表現手法,呈現大器巨幅畫作的外在氣勢與深邃內涵,每每在展館即成焦點。黃孝逵說,他的畫進不了香港的畫廊,除了畫作的規格受限之外,畫技表現與彰顯內容似乎也不符合主流藝術市場的需求,而因為運用傳統水墨技法所做的創作表現,會被業界視他為大陸畫家,在此環境與市場驅動下,追求畫境完美的同時,他特別在現代風潮的水墨表現上,運用巧思與創見,在畫面上用色系、對應與拉距手法,將與觀者對話之間所建構出信任的底線,讓構圖逐次豁然開朗,明心見性。

自認沒有受過藝術正規訓練的黃孝逵,靠著觀察、揣摩、學習,讓寫生的推衍在繪畫過程展現穩固的基本功特質。他廣闊的眼界,獨到的描繪手法,精準且鮮活地捕捉了在地風土與人文特質,尤其在彼此畫境的對應中建構予人觸景的心境思維,他導引觀者走入畫心,觸動對環境的心弦表象,開啟延伸的視野同時,更聚焦畫面所呈現的深摯意涵,互動性強的藝術本質下,也為他的創作掀起交鋒的話題。無疑的,黃孝逵的畫面安排,虛實或留白或延伸轉彎的娛心巧思之舉,都是他特有的想像與設計,為傳統水墨賦予現代化的思維與創見,在當代風潮下的藝術表現,水墨的超越與轉折玄妙,都在他的靈活筆觸下找到生命的禪意,也在他的筆墨中看到天地之間的坐看平衡,使作品帶來悸動、驚嘆與神往,可謂從觀賞到理解,從認知到體悟,真實地融為一體。

筆觸率性深情 得李奇茂啟發
展前短暫來臺,黃孝逵為6月個展做了必要的準備,也和此展策展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暨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廖新田進行展覽作品呈現與學者座談內容深徹討論,重視細節,過程縝密,廖新田與黃孝逵在這個部份確有相似之處。黃孝逵老師這次來臺,專程到了國立歷史博物館去看了李奇茂的百歲紀念展,多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讓他印象深刻,尤其是筆法的率性直接,筆觸躍然紙上真情流露,筆墨揮灑之間豪放且細膩,從畫境中給了黃孝逵極大的啟發,對他未來的繪畫型態或將產生重要的影響,他認為李奇茂大師在中國傳統水墨創作有著創新融匯的特質,讓後期作品表現手法寫下當代的務實風格,讓觀者眼界大開。黃孝逵說,這幾年來臺期間,除了看展,也嘗試寫生作畫,他畫了花蓮太魯閣,也描繪了臺北景福門,去了十分瀑布,也臨了玉山美景,這些美麗動人的景象都成了他畫紙上的主軸。

黃孝逵老師認為,臺灣人文與地理自然環境美中天成,只可惜有政治災害,臺灣政經社會的穩定發展就如同臺灣玉山般的挺立,臺灣民族性則在不屈不撓中展現堅毅與順勢而為,臺灣民眾為生存展現戰力,這種精神很值得讚揚,就像玉山一樣。另外,太魯閣與景福門則是不同的景致,有內在與外觀的對應之美,充滿人文與人性的昇華,他用筆連接心境,使作品在想像中維繫著情感,就如同臺灣社會所秉持著真誠與決心一般,在畫紙上光影照人。黃孝逵在速寫中維持創作能量,他在生活中找題材,身處環境周遭所觀察特殊的景物與人文,絕不會憑空亂想,言之無物,在摸索技巧中展現個人繪畫風格,也讓他的藝術創作思路嚴謹且維持靈動,讓作品帶來十足的親切感,建構與觀者對話的機制,這也成就了黃孝逵老師特有的藝術修為與風範。

追求當代風潮 延伸多元畫風
留白是黃孝逵繪畫的特色。很多巨幅畫作刻意留白,他的墨色創作,為了讓觀者體悟內涵,用留白的空間寄情說話,用延伸的墨色備顯意猶未盡,黃孝逵老師認為,畫大畫不難,但「不畫最難」,他慣於在畫境中留下伏筆,在空間留給大家思考、想像及回應,也能從創作的啟發中找到藝術的根本與生命的重心。在西方文明的香港社會生活了50年,中國傳統水墨習畫背景的黃孝逵老師,也坦誠近年來的創作也逐步「現代化一點」了,他也確信要讓藝術成就與影響愈趨長久,增加當代元素,延伸多元畫風,勢不可免,未來的繪畫創作質量也在現代水墨的轉化下,展現出不同的內涵與面貌,這是他據以努力的方向。「為藝術而藝術」是黃孝逵的藝術創作理念,他打開這一扇門,追求生命的真實,讓藝術維持生命的動力,因而界定了今年六月的臺北首次個展,期待能有人典藏,讓賣畫測試他作品的熱度,對臺北的展覽充滿高度期待。

黃孝逵老師追求當代風潮,也在藝術創作上固守傳統筆墨的精髓,在藝術成就之外更將影響長久。藉由這次充滿正面意義的首次在臺個展,黃孝逵期待他的作品能讓臺灣民眾看到,並樂於交流對話,他認為臺灣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固守與傳承,未能在社會風氣轉變而受到衝擊,藝術工作者受到尊重與推崇是相當難能可貴的,這與香港或中國大陸都有所差異。黃孝逵強調,藝術創作不需墨守成規,他從素描、速寫到繪畫本身,視對象與目標物的不同而作畫,絕非一求不變。如大瀑布、山景與建物,可以用留白,可以假藉虛實,更能無限延伸,隨著創作的需要而加長增寬,視覺上饒富趣味,每到一處根據環境的特點而創作,帶來更多視覺的驚嘆話題,可說是過程的雅趣與玄妙,放諸作品的擲地有聲,引發外界的關注討論,或許也是這次個展的重要獲得。

「自成一格-香港當代水墨藝術家黃孝逵臺北個展」將於6月6日起假台北市內湖區行善路134號Sunway藝術空間展出至7月5日止,並於6月7日下午3時舉行展覽開幕式,當天開幕式結束後緊接著於3點30分舉行座談會,並由4位知名藝評學者廖新田、潘襎、白適銘與袁金塔進行主題討論,盛況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