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農業與寺廟文化結合  澎湖尖山社區「王公賜好籤–抽好籤呷好簽」文化盛宴活動登場受矚目

▲澎湖尖山社區「王公賜好籤-抽好籤吃好籤」活動,親子互動密切。

【記者 張弘光/採訪報導】

澎湖尖山社區「王公賜好籤(蕃薯籤)–抽好籤呷好簽」昨化盛宴活動5日登場,男女老少一起重溫早期農村社會的「抽好籤、呷好簽」等傳統習俗,展現社區的文化底蘊,期保存下來。

蕃薯原產於中南美洲,明代經由西班牙或葡萄牙人傳入亞洲。大約在 明末清初(17世紀中後期) 傳入福建、廣東沿海,再由福建移民帶入台灣與澎湖。澎湖地勢低平、缺乏淡水、風強鹽重,不利稻作。蕃薯耐旱、可在貧瘠沙地生長,成為最適合的作物之一。民間有句俗諺:「無蕃薯,澎湖人就活袂落去」——顯示其生活依賴性。

▲澎湖尖山社區「王公賜好籤-抽好籤吃好籤」活動,親子互動密切。(記者 張弘光/攝)
▲澎湖尖山社區「王公賜好籤-抽好籤吃好籤」活動,親子互動密切。(記者 張弘光/攝)

「王公賜好籤(蕃薯籤)–抽好籤呷好簽」活動,除了祈求王公賜下好籤,帶給村民平安與順利外,現場的婆婆媽媽們進行削蕃薯與剉籤絲等農藝;部分民眾進行曬蕃薯籤體驗,重溫早年農村社會的傳統習俗,現場並由蔡月滿老師利用在地盛產蕃薯,手作蕃薯籤「籤杯(謙卑)」等多種傳統古早味,供民眾品嚐。

理事長洪文龍表示,辦理社區營造,推出在地保有「抽籤」祈福與「呷簽」(吃蕃薯籤),不僅是地方創生的文化實踐,更希望透過傳統信仰與飲食的連結,重新喚起民眾對「社區」的認同與參與。

活動當天還結合母語教學講述「謝安王公-東山再起」典故、文化導覽與互動體驗,讓參與者從飲食與聽看中全方位感受尖山社區的文化底蘊與活力,了解地方語言與文化的重要性。

湖西鄉長陳振中表示,公所推動社區營造計畫,今年輔導尖山、菓葉、成功3處社區,其中尖山社區昨天以「王公賜好籤(蕃薯籤)–抽好籤呷好簽」等活動來展現成果,把21世紀的「蕃薯簽」與「蕃薯粿」做重新包裝詮釋並且產業化。

 

 

相關連結:澎湖望安鄉花宅海邊美術館  蔚藍國度藝術講堂  台灣資深畫家陳景容與前駐法大使呂慶龍展場相見歡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