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入校 融合工藝 × 教育 × 永續  以雙手實踐生活美學  體現SLOHAS漫活精神

▲工藝中心倡導工藝入校政策,活動也受到學子的歡迎。

【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為落實工藝文化平權,推動工藝教育在校園扎根,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於今年度攜手全臺25所學校,推動《工藝入校 藝創教案》計畫,結合在地資源出發,設計兼具美感、創意與永續價值的創新課程,引導學生透過工藝理解文化、認識環境、實踐永續,開啟一段「工藝 × 教育 × 永續」的漫活工藝學習旅程。

▲工藝師指導學子們工藝課程。(圖/工藝中心 提供)
▲工藝師指導學子們工藝課程。(圖/工藝中心 提供)

工藝中心主任陳殿禮表示,今年度以「漫活SLOHAS_是樂活事」為推動主軸,倡議「工藝,是漫波快樂。生活事」的生活態度,校園即是實踐漫活哲學的最佳場域,透過《工藝入校。藝創教案》邀請工藝師入校傳授技藝,將多元工藝知識融入日常教學,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不僅體驗工藝的美好及愉悅,更能學習尊重自然、珍惜資源與關懷土地,讓漫活精神在學生們心中萌芽,啟動文化與環境共好的力量。

▲工藝入校的活動與課程,開啟學童們學習的興趣與樂趣。(圖/工藝中心 提供)
▲工藝入校的活動與課程,開啟學童們學習的興趣與樂趣。(圖/工藝中心 提供)

《工藝入校 藝創教案》計畫亮點包含在新北市中和森林保護區附近的復興國小的【落英即繽紛 花葉移印Eco-printing】課程,由染織工藝師鍾瑞娥指導學生從觀察植物型態開始,運用花葉移印技術將校園四季的顏色留於布面,讓染織技藝成為情感與文化的載體,喚起對自然的尊重與記憶。而臺中市大肚區的永順國小則是以木頭廢料再生循環的實踐課程為主,由木工藝師李政道指導學生運用木材餘料製作生活器物,從實作中認識資源再利用的重要性,體現循環經濟的工藝價值,也學習在廢材中看見創造的可能。

▲教學與實作讓工藝入校的精神獲得發揚。(圖/工藝中心 提供)
▲教學與實作讓工藝入校的精神獲得發揚。(圖/工藝中心 提供)

在高雄市的林園國小則由天然染織工藝師林潔怡引導學生運用當地盛產的洋蔥皮進行【暖橙染韻-在地洋蔥染藝工坊】課程,學生親手收集、煮染、綁紮,將土地的氣味轉化為布上的詩篇,深化學子們對家鄉的認同感。來自台中市霧峰區五福國小以【點亮心燈之五構幸福】為題的構樹燈飾課程,由工藝師邱繡蓮以構樹皮為材料,帶領學生從剝皮、敲打到創作,製作生活實用的燈飾,每一盞燈飾都蘊藏著對材料與環境的理解,展現「材料美感」與「文化思維」的雙重價值。

▲學童們在所設計的課程中實作體驗,興致高昂。(圖/工藝中心 提供)
▲學童們在所設計的課程中實作體驗,興致高昂。(圖/工藝中心 提供)

這些豐富精彩的工藝教學成果,都即將在8月29日至31日於宜蘭傳藝園區登場的「臺灣工藝聚」活動中展出,現場除展示《工藝入校。藝創教案》成果外,也集結校園種子教師、社區工藝與聚落工藝的推動成果,並邀請來自日本與韓國的優秀工藝師展演,現場更規劃工藝示範、市集展攤、手作體驗及國際論壇等精彩活動,誠摯邀請民眾共襄盛舉,感受臺灣在地文化串起生活、工藝與情感的溫度。

 

 

相關連結:工藝入校陪伴學子FUN暑假 開啟多元學習新可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