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辛澎祥/採訪報導】
藝術創作的專注永恆,讓藝術家的作品多元呈現,更具史實定位與市場效益,對一路走來誠懇面對自我的創作者而言更具有時代意義。由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辦的「自然 至燃-筆墨云硘」林文嶽創作展,展出陶藝家林文嶽以水墨畫融入柴燒、青瓷、泥塑等富含臺灣文化底蘊及在地特色陶藝的整合作品,在整修過的工藝中心臺北分館首度開展,作品令人驚豔無比,充滿話題。
林文嶽老師的作品,被認定為汲取自土地的能量與生命力,表達了創作者對自然環境以及自身生命經驗之感悟而令人感動且讚嘆不已。8日假工藝中心臺北分館舉辦開幕式,主辦方邀請來自產官學各界貴賓參與,包括文化部次長李連權、臺灣工藝聯盟總會長陳啟村、中華生物科技公司董事長李壯源、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廖桂英董事長及文化部蒙藏文化中心高玉珍主任等多位貴賓蒞臨參與,不少林文嶽的舊識老友及台南鄉親也都與會共襄盛舉,都被林文嶽視為此生的貴人,場面相當熱絡。
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表示,臺灣工藝蘊涵深層的知識力、經濟力、創造力、地方力、社會力與生命力,而工藝創作者作為臺灣工藝內蘊力量的實踐者,以個人的生命歷程與生活經驗,在實踐過程之中探究工藝的多元價值。林文嶽老師從事工藝創作將近三十多年,這次展覽主題完全體現他在創作上的精神思想、材料汲取以及技術研究上等各方面的成就。
張仁吉指出,「自然」多取材於故鄉台南白河的蓮花及其生活周遭的自然生態,深具在地鄉土情懷,林老師以工藝為核心推動白河蓮鄉的社區改造,帶動產業發展與文化觀光。他的創作從自然關懷到關照社會,最後反觀其內心的自我調息觀想,相當令人敬佩。「至燃」意涵陶藝係由土加水透過高溫火燒淬煉成型;「筆墨云硘」則是透過筆墨的各種運筆動勢表現於物件造型上,形成獨特的藝術表現。以展覽傳達彩繪工藝云繞在硘器的相依關係,並透過工藝創作現場的工作筆記,表現工藝創作者如何將其思想行之於物件、表達於生活甚至反應於社會。
文化部次長李連權表示,林文嶽老師的工藝創作師法自然,以臺南白河的自然素材結合其獨特的水墨技法從事創作,走出獨特的創作之路,是台灣工藝創作的典範。臺灣工藝聯盟總會陳啟村總會長讚許林文嶽老師的陶藝創作從自然取材、物件創作結合水墨意境至工藝美學的呈現,皆為臺灣工藝的精湛表現。
林文嶽老師則分享,從事工藝創作三十多年來,從鍾情於畫荷並結合筆墨的東方視覺語言融入陶藝,創作出一系列獨特的「白河陶」作品,他取材自白河的蓮蓬灰,加入玉枕山石灰石,用關子嶺的溫泉泥,混合這些在地元素調配開發成「白河白」、「關嶺青」釉色。他透過在地材料、不斷地研究實驗,獨創出青瓷釉中彩的創作風格,在繪畫與窯燒來回反覆對照,修正、累積經驗,將其創作意識和熱情投入陶瓷彩繪30年來不曾間斷。「自然‧至燃─筆墨云硘」林文嶽創作展即日起至9月3日於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二樓展出。
相關連結:生活工藝 用即是美 張仁吉用頂真精神 實踐臺灣綠工藝生活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