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為響應世界閱讀日,並配合文化部「2023年走讀臺灣」活動,國立國父紀念館今年特別以「回到未來─臺灣戰後現代建築巡禮」為主題,深度探索全臺具特色的建築地景,希望藉由重返臺灣現代建築場景與歷史,來省思並面對臺灣建築未來的多元樣貌。
國父紀念館表示,活動規劃2場講座及8條走讀路徑,跨越臺北、臺南、高雄、臺東等4個城市,走訪25個臺灣戰後現代建築經典作品;並邀請銘傳大學建築系徐明松助理教授,帶領大家透過實地踏查與文化導覽,深度探索臺灣各地極具特色的建築地景,感受不一樣的時代風格與人文精神。
第1場專書講座「《臺灣戰後經典建築手繪施工圖選》專書分享」已率先於5月6日在臺北boven 雜誌圖書館舉行。第2場專題講座「國父紀念館與臺灣當代建築」20日在國父紀念館簡報室開講,講師徐明松老師表示,今年走讀活動同樣將視野放在全臺灣,過去多以臺灣戰後初期的重要建築爲核心,今年也開始留意並引介臺灣戰後第二代建築師,像是吳明修建築師在臺東的作品、王昭藩建築師在高雄的作品等。參與學員在聆聽簡介導覽的同時,對於戰後現代建築獨特面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建築,不僅能反映各個時代的歷史脈絡與美學思維,更能形塑城市獨特的地景風貌。由現代主義建築師王大閎所設計的國父紀念館,建築整體平面格局、四周迴廊、屋頂飛簷、正門入口處屋簷起翹等形式特色,形塑出現代主義結合中國傳統建築精神的風格,為臺灣現代建築史發展過程的經典作品,不僅是臺灣戰後深具代表性的公共建築之一,更於108年5月3日經臺北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
王大閎先生,為臺灣少數完整接受西方現代建築教育的建築師,其作品將華人傳統文化揉合現代主義的精神,為戰後1950-1970這二十年間的建築增添風采,而同期的建築師如關頌聲、王秋華、陳仁和等人及其後陸續發展的李祖原、王昭藩、翁金山、吳讓治、姚仁喜等建築師,皆創造出新的文化風格,在臺灣建築發展上均扮演重要角色。
國父紀念館表示,此次「回到未來─臺灣戰後現代建築巡禮」走讀活動,是以《建築的態度:戰後臺灣建築師群像》、《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走向現代:高而潘建築的社會性思考》、《世紀 王大閎》、《建築師王大閎》、《見築百講:1684-2020高雄經典建築》及《臺灣戰後經典建築手繪施工圖選》等書籍文本為核心。
本次活動搭配建築文本及導覽手冊,自5月至8月於周末假日辦理2場專書與專題講座及8場走讀活動。6月至8月尚有8場走讀路徑,歡迎民眾報名參加,一同行腳臺灣、認識臺灣現代建築史半世紀以來的定位與挑戰。每場走讀活動開放報名人數25至30名,額滿為止。活動詳情及報名資訊請上國父紀念館官網www.yatsen.gov.tw或走讀臺灣官網https://worldbookday.culture.tw/home/zh-tw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