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耗時10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北藝中心)走過跌宕的建設時期,頻頻搶攻國際媒體文化版面,為臺灣博得許多能見度。2021年登上CNN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全球最具顛覆性8大建築」,以及TIME雜誌「世界100大最佳景點」,更攻佔英國衛報「全球藝文亮點」的殊榮。今年再獲FT金融時報跨頁大篇幅報導,為3月11日至5月15日試營運的北藝中心再添亮麗風采。
由臺北市政府斥資近67億新台幣興建的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也有民眾稱「皮蛋豆腐」),其中三大劇場中最引人注目的即是「球劇場」。金融時報以反白大標題「歡迎來到未來藝術空間」定位北藝中心,北藝中心董事長劉若瑀,是臺灣滿譽國際的優人神鼓創辦人暨藝術總監,執行長王孟超則是知名舞臺設計師,多次與雲門舞集合作,長期深耕劇場界。並介紹中心位址就座落在臺北捷運劍潭站旁,銀球浮空與幾何後現代組合造型,象徵北藝中心的國際指標級地位。
金融時報指出,這個設計起源竟來自於一張畫在航空雜誌上的草稿,主持荷蘭大都會建築事務所(OMA) 的兩位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與大衛.希艾萊特(David Gianotten),為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大衛表示「草圖上畫有立方體、三角形和球體。在過去的13年間,我們所做的一切就是保留那個原始的構想,並專注在如何將其實現。」
金融時報表示,根據建築師大衛的觀察,臺北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城市,人們視文化是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在設計北藝中心建築本體時,展現出士林夜市商圈中知名鴛鴦麻辣鍋「一鍋三味」的象徵,3個劇場舞臺區,「大劇院」、「球 劇場」、「藍盒子」等集中於中央玻璃立方體基地,外推的銀球、梯形與矩形量體作為浮空觀眾席,且大劇院與藍盒子更是號稱「劇場界的變形金剛」,能組合成擁有百米舞臺的「超級大劇院」,大大提升藝術來自生活的存在模式。
金融時報指出,北藝中心希望每年舉辦600場活動和演出,預期吸引60萬名觀眾。王孟超更期待看到人們進進出出,即便不看戲也無妨,走入劇場就像拜訪鄰居一樣輕鬆愜意。他期待北藝中心作為臺灣文化新地標能夠打破內外框架與空間,由生活走入藝術,藝術發生自生活,無論任何事情都可以在這個場域發生,觀眾與表演之間仍然能保有非常親密的互動,也能有一些前所未有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