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壇老將 — 楊紹印(上)

【特約撰述 / 楊旭堂】

公元1992年壬申之秋,余赴勝大莊書畫研習班學習書法,業務人員介紹多位名家,皆為一時書壇高手,伯仲難分,思維再三,不知何從;後經店主出示諸師作品範本參考,隨即決定師從筆墨清健之楊師紹印。或因同宗本家之故,楊師對吾視如己出,學書多年過從甚密,課餘之暇,時聞其暢談過往際遇,因而更深一層瞭解其平生,今感念受業之恩,略述一二,以誌其風範。

〈摩天拔地〉楊紹印剛柔相濟之行書對聯「摩天黃鵠有奇翼,拔地蒼松多遠聲」(圖/楊旭堂攝)
▲〈摩天拔地〉楊紹印剛柔相濟之行書對聯「摩天黃鵠有奇翼,拔地蒼松多遠聲」。(圖/楊旭堂攝)

楊師紹印字吉符,別號雪齋,民國十五年生於魯西南定陶縣,該縣雖為山東小邑,因係范蠡(陶朱公)偕西施定居之處,遂成為人文薈萃之名縣,縣內楊氏多為書香縉紳之家。楊師祖父映岳公即為清朝品學兼優之廩生,望重一方;父親方蕃公則十六歲已列秀才榜首,不惟博學多聞,享譽文壇,且以仁術濟世,活人無算,為魯西七縣之大儒名醫,縉紳碩彥多結金蘭,才智菁英悉出門下。楊師在此書香門第成長,自幼即耳濡目染家藏之書畫及歷代碑帖,對染翰揮毫滋生了興趣。

六歲時撿起池邊蘆葦於土地上寫了一個「風」字,巧遇族叔楊玉亭先生,對其讚嘆有加,乃告其母韓太夫人,此兒倘能善為誘導,將來必成書法大家,顯揚門庭。楊師受此鼓勵並眼見當時鄰里對擅書者之禮遇和尊重,更增強他對書法鑽研之熱忱,尤其目睹鄉親懇求書家為其先人撰寫墓碑時,以紅氈鋪地,大禮跪拜,並吹奏笙簧管弦增顯尊榮氣氛,益激發其對書家之仰慕與效法。他回憶八歲時,堂兄楊紹義為當地新建寺廟題壁,因羨慕其書法為人讚賞並受到設宴款待之禮遇,遂自告奮勇為堂兄扶梯捧硯,以便觀摩其居高臨下揮毫之氣勢。

〈落霞〉楊紹印用筆爽利、氣勢磅礡之行書。(圖/楊旭堂攝)
▲〈落霞〉楊紹印用筆爽利、氣勢磅礡之行書。(圖/楊旭堂攝)

楊師七歲開始臨摹各家書體,初臨歐楷,以求清整,繼摹王、趙,攝其風神,十一歲即為鄉親書寫春聯及一切應酬文件,廣受鄰里稱讚,然他並不以此浮名為滿,不斷推陳出新,力求自我之面貌。秉持「腹有詩書氣自華」之古訓,勤讀歷代詩詞與經典,充實腹笥,增潤筆底之風韻,因此常在孤灯如豆、白雪紛飛之寒夜,朗誦唐詩、宋詞給母親聆聽,韓太夫人見其勤奮讀書之情景,乃以「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三字經文勵其志趣,那一幕深深烙印楊師心裡,故以別號「雪齋」紀念母親。

唸中學時,除努力繼習書法外並嘗試撰寫詩歌,雖未盡協韻合律,然獲國文教師稱讚其意境頗近晉人陶潛之韻味,享譽全校。當時適逢日寇侵華,抗敵禦侮之熱潮瀰漫校園,楊師雖一介年幼書生亦不落人後,用麻綁成刷子,藉代大筆,於古剎名寺牆壁上書寫「抗戰到底」、「殺敵報國」六尺大字,以洩義憤,鼓舞士氣民心,行人多駐足而觀,讚賞其書法雄渾有力及愛國之熱誠。

〈詩趣〉楊紹印用筆酣暢之行書(圖/楊旭堂攝)
▲〈詩趣〉楊紹印用筆酣暢之行書。(圖/楊旭堂攝)

民國三十四年抗戰勝利,原期國土重光,安居樂業,不幸內戰爆發,河山變色,楊師為保性命,不得不遠離家鄉,餐風飲露輾轉各地,三十八年隻身渡海赴台。來台後,先後任職於南投縣、基隆市警察局及台灣省警務處,嗣轉任行政院新聞局秘書、顧問,計五十餘年之久,期間多從事文書工作,舉凡首長所呈層峰重要文件及交際書札與題詞多出其手筆,諸如前行政院孫院長運璿、副院長章孝嚴、劉兆玄,及新聞局長沈劍虹、魏景蒙、錢復、丁懋時、宋楚瑜、張京育、邵玉銘、胡志強、蘇起等,皆重其才學,託付為「文膽」。心細之人或早已察覺此類以毛筆書寫之重要書函,風格相近,如出一轍。惟楊師澹泊名利,對此重責盛譽,謙虛為懷,密而不宣,自稱不過傭書小吏而已。

▲〈溥心畬先生傳略〉局部 楊紹印清麗絕俗之蠅頭小楷。(圖/楊旭堂攝)
▲〈溥心畬先生傳略〉局部(圖右)、 楊紹印清麗絕俗之蠅頭小楷。(圖/楊旭堂攝)

楊師幼承家學,書法出自二王之一脈,初學歐、柳,後習王、趙及米、蔡諸家,所書遒健挺拔,跌宕飄逸,蠅頭小楷直追文徵明。民國七十六年榮獲第十屆中興文藝獎,故監委劉延濤評曰:「書有清逸之氣」。作品曾參加中、外展覽百餘次,倍受各界讚賞,藝評家張騰蛟稱其書法「以清健俊逸見稱,擅作盈丈巨幅,用筆酣暢,氣勢磅礡,中小楷尤為清麗絕俗,士林譽其書法深得西山逸士神髓,規撫中別具風貌。」陳邁子教授評曰:「所作擘窠大字,有磅礡之氣,蠅頭小楷,有窈窕之美……嘗見其所作之軸,幾疑為玄宰之筆,蓋其行草,酷似明人書也。」任職新聞局秘書時,魏景蒙局長對其十分賞識,曾當面向葉公超先生介紹:「他的字堪稱溥心畬第二。」令楊師受寵若驚。

〈舊作小詞〉溥儒贈臺靜農教授之作品。(圖/楊旭堂攝)
▲〈舊作小詞〉溥儒贈臺靜農教授之作品。(圖/楊旭堂攝)

由於楊師所書神韻頗近西山逸士,士林多誤認其受業於溥門。民國五十一年,楊師錄溥儒詩書寫一幅中堂於台灣省立博物館展出,適遇溥心畬、葉公超兩位先生前來觀賞,溥心畬頻頻點頭稱許:「筆質甚佳,可造之才」,並擬親書對聯贈勉,後因溥先生不幸辭世,未能獲其墨寶,深以為憾。(未完待續)

(本文作者楊旭堂,現任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理事長)

相關連結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