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發展 文化再生 大溪再造歷史現場成永續幸福城鄉

【記者 陳安婷/採訪報導】

桃園大溪文化底蘊豐厚,不僅有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更實踐大溪成為大漢溪流域「區域生活公園」的願景,將百年前造就大溪商貿繁盛及城鎮發展,重新連結至未來好生活場景,並跨域整合市府方案,涵蓋文資再生、藝術扎根、生態保護、休閒農業、銀髮樂居等,及文化部推動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以6大核心價值:歷史論述、文化治理、跨域整合、在地培力、技術美學、當代連結,整體建構為「大大溪計畫」的未來生活行動,將大溪變成「永續發展」的幸福城鄉。

文化部鄭麗君部長表示「『再造歷史現場』的關鍵在於在地文化與連結,讓文化資產的保存得以回應當代生活,並且連結到地方空間治理,再現土地與人民的歷史記憶,發揚生活『所在』的在地文化,讓文化保存落實於民眾生活中。」目前在大溪,已經看到居民與歷史文化之間強烈的連結,結合當代創意,重現於生活,並積極行動,詮釋及轉型為一種未來生活的知識經濟。

▲「大大溪計畫─生活未來式」展覽,清楚勾勒出大溪未來美好的生活樣貌。(圖/文化局提供)

以老街為例,居民的生活及產業空間,創造了不同的老屋保存案例,並推出大溪特有的體驗活動;返鄉青年、新大溪人,帶著創意及靈感,扎根故鄉土地裡的記憶,投注於農業及各類型地方經營工作,連結為文化再生的網絡系統。而無形文化資產像是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遶境,以「大溪大禧」的策展概念塑造城鎮慶典品牌,結合多元的展演方式,詮釋大溪遶境的地方知識及故事,並以在地培力的方式,提升遶境社頭組織落實日常調查紀錄及保存維護的能力,使延續至今已百年的大溪傳統民俗信仰可以展現十足的在地特色,提升居民對地方文化的榮譽感。

鄭文燦市長表示,因應「再造歷史現場計畫」的核心,以及聯合國的城鄉永續發展目標,「大大溪計畫-生活未來式」就是以宏觀視野勾勒出新世代永續城鄉生活為內涵的大溪,成為城鄉新生活型態的示範。

▲展場處處流露出大溪轉化歷史記憶與再生的動力。(圖/文化局提供)

例如以「街角遇見未來」為題,期待109年動工的創生基地能作為連結至各大溪創意據點的節點展館,為大溪DNA做創意轉化及再生產。相關大學建築系所師生,產出老城鎮因應當代生活需求的幸福空間提案、「從青年看大溪」建築模型看見年輕人心中的大溪生活空間未來式。最後,以木博館以歷史建築群再利用串聯成崖線歷史散步廊道,逐步打造為以人為本的開放綠帶。

相關大學建築系所師生,產出老城鎮因應當代生活需求的幸福空間提案、「從青年看大溪」建築模型看見年輕人心中的大溪生活空間未來式。最後,以木博館以歷史建築群再利用串聯成崖線歷史散步廊道,逐步打造為以人為本的開放綠帶。

▲大溪民眾保存當地資產並轉化與現代連結,產生可觀的能量。(圖/文化局提供)

在地居民於日常生活的實踐,一點一滴都是在追求更美好的未來。桃園市文化局莊秀美局長說明「這些行動是大溪很特別的一部份,展現大溪不是一個靜態的歷史現場,而是富有能量、轉化歷史記憶再生的一塊土地。」

大溪木博館館長陳倩慧表示,12/13~1/5「大大溪計畫─生活未來式」展覽期間,大溪居民將自己文化日常轉變為「體驗大溪生活」的內容:12/14-15結合在地木器行、餐飲業推出「好暖市集」,以DIY手作課程,從工藝認識大溪;12/21田園輕旅行,聯合在地小農有機市集,及自製豆腐、摘花沖茶等享受放鬆的行程;12/22讓遊客成為一日農夫,享受當季蔬果採摘樂趣,享用在地農家餐和米食,從飲食認識大溪的文化故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