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撰述/林淑珠】
我們常稱呼做生意的人是「商人」,從事藝術的人是「藝術工作者」,捕魚的人是「漁夫」或「漁人」。但是,很難用一個較為確切的職銜來稱呼家父,他不只曾經是捕魚的人,同時也經營魚網和魚苗的行業,身分多重而特殊,就姑且稱他是「漁者」。百歲人瑞漁者我的阿爸,還有他的老魚網店,堪稱淡水河邊特殊的景緻。
我的阿爸出生於台中縣的高美濕地,他一出生就和「漁」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父親會捕魚,會捕撈魚苗,也會編製魚網。昔時窮鄉僻壤的高美漁村,不易謀生溫飽,於是阿爸兄弟在中年離鄉背井另謀出路,在台灣的北中南部,各守一方,他們為台灣的魚網產業與魚苗產業開先河,為台灣的漁業史寫篇章。
阿爸在三十五歲那年帶著妻小定居淡水,他是台灣北部地區的魚網和魚苗行業的開路先鋒。一路走來,他的漁事業由平淡而臻絢爛,再由絢爛而趨平淡,如同淡水河的漁業史,也見證了海島台灣的漁產業和漁文化的興盛與衰微。
網裡乾坤大,魚網的設計與編結有大學問,必須配合不同的魚類與魚身的大小;配合溪圳河川與近海遠洋等等條件。小自蛤仔網,大至牽罟網,每一件魚網的裁製,都要運用繁複的數學比例來組合網片。魚網的設計與製作要靠腦力與眼力,以及久坐久站的體力與耐力,一針一線、一孔一目,手工仔細縫。阿爸的專業技術,台灣北部地區數十年無人能出其右。
今年九十九歲的阿爸,身心勇健,冬季的另一行業是收購鰻魚苗,再轉賣給南部的養殖業者。有如透明縫衣針的鰻魚幼苗,選購時必須眼明手快,當機立斷,濫魚充數的以及傷殘帶病的魚苗要汰除。魚網和魚苗這兩項特殊行業,辛勞備至,子女都沒意願克紹箕裘,但都傳承自阿爸的「匠人精神」,在各自的工作領域盡心盡力求其美善。
阿爸對待漁民很和善,對待子女近乎溺愛,我們一家人時常歡聚,習慣了長幼無序,開阿爸的玩笑。阿爸寫LINE都稱我「珠師」,我們戲稱他「博士」,今年開始稱他「百歲人瑞」。只有國小畢業的學歷似乎是阿爸的人生唯一的憾事,他奮勉上進,手不釋卷,筆不停寫,日文漢文英文都有造詣,迄今每天忙這事那事還忙著做學問。他能睡能吃能講,常常一邊吃甜食一邊講課給我們聽,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講。
阿爸說公元1971至1981年是魚苗與魚網業的全盛時期,公元2000年以後由於氣候變遷與河海污染,濫捕也導致魚源枯竭,漁獲量大減;年老的漁夫逐漸凋零,年輕的一代又多不願冒著夜以繼日與大風大浪搏鬥的風險,因而捕撈魚苗謀生者快速遞減。時勢至此,阿爸的魚苗與魚網行業已然成為夕陽漁業,難以永續,身為他的子女,真高興他終於可以退休靜心養老了。
殊不知,1997年捷運淡水線開始通車,靠近淡水捷運站的漁民們的聚居地區「暗街仔」,被冠上老街美名,財神爺要來,擋也擋不住,每天遊客摩肩擦踵,人潮帶來錢潮,暗街仔的錢景燦爛光明,是名副其實的「公明街」。由於阿爸的魚網店要供應各類各樣的漁撈需求,長年囤貨滿屋滿樓,所以沒跟著整條街的矮舊房子一起拆除改建。曾經聳立「暗街仔」數十年的四層樓高的魚網店,今日成為整條「公明街」最低矮的一屋,侷促在林立的高樓大廈之間。淡水河畔的整個地區也完全轉型成為觀光熱門景區。2010年12月淡水鎮升格成為「新北市淡水區」,欣欣向榮,日新又新。
「淡江夕照」如畫如詩,昔日是台灣八景之一,曾經的淡水小鎮山明水秀,風光旖旎幽靜優雅,前輩畫家、 攝影家、詩人、音樂家等,詠歎淡水小鎮,他們留下無數膾炙人口的藝術絕佳作品。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而今觀音山依舊在,淡江夕陽依舊紅。淡江潮起潮落,過盡千帆,在熔金的落日餘暉之下,百歲的漁者我的阿爸與他的老魚網店,順其自然停佇在淡江岸邊,年年有漁。
(本文作者,高中國文教師退休,著有茶書數本,現為自由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