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這樣教書法

【特約撰述 / 楊旭堂】

書法是漢字獨特的表現藝術,中華文化的核心,不僅華人喜愛,外國人也非常喜歡,能寫一手好字是很多人所追求的理想。不過,書法不像一般知識明白、理解之後,可以立即成為個人學識,它需要透過臨摹、練習、體會以及時間的鍛鍊才能上手,看似簡單卻又不容易,如果沒有專人(老師)指導,恐怕止於入門而難窺宗廟之美。

拜師學藝是學習書法最直接、快速而有效的途徑,但是老師擅長的書體、專業背景不一,教學引導方式自然也各不相同。很多人都有不同的書法學習經驗,以前我曾聽聞老一輩書家口述他們小時候的學書歷程,他回憶說:

夫子(書法老師)是一位秀才,平時沉默寡言,教導書法除了示範之外幾乎不發一語。學書之初,夫子示範基本筆法後曰「多練習」,咱們一直反覆地練習基本筆畫,大半年後,夫子還是「多練習」老話一句,諸多弟子已顯不耐煩,甚至開始質疑此位夫子能教書法否?然心中抱怨卻不敢脫口,只能默默持續苦練。

「多練習」能更準確掌握筆法,感受筆畫的起承轉合。 攝影:楊旭堂
▲「多練習」能更準確掌握筆法,感受筆畫的起承轉合。 (圖/楊旭堂攝)

一年之後,眾人驚訝相覷,因耳聞夫子講了第二句話「多臨帖」,要咱們多臨摹古人碑帖,一通又一通,臨摹再臨摹,力求形似逼真。如此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夫子才又開金口鼓勵「多讀書」。那時余尚年幼,跟著秀才夫子學習書法前後三年多,記憶中只聽到三句三字經「多練習」、「多臨帖」、「多讀書」。

「多臨帖」可快速熟悉結構、章法之美,減省自我摸索的時間。 攝影:楊豐榮
▲「多臨帖」可快速熟悉結構、章法之美,減省自我摸索的時間。(圖/楊豐榮攝)

當我聽完老前輩這麼一說,頓時感到荒謬至極,很難想像幾乎不說話的書法老師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如今事過境遷,三十年一路走來,我自己在書法領域略有心得,有時靜心思考「三多法」,越來越能領悟其道理。

學習書法,一直重複同樣的操作,難免單調無聊、枯燥乏味,但是練習不夠多,無法感受筆畫的起承轉合、線條運用之妙。即使是簡單的筆畫,沒幾年功夫,不一定能練好,只能說把樣子畫出來不難,寫好不容易。以前的老書法家甚至一句話都不跟你說,寫個範本,剩下的就靠你自己練了,寫得像,他就鼓勵你:「多練習」;寫不像,他才手把手教你再寫一遍。這種教法雖然感覺粗疏,但很實用,跟他學的人一個個也成了書法家。

基本筆法熟悉之後,結構、章法要如何養成呢?當然是多學古人,臨摹碑帖,直接站在巨人肩膀上,取得成效,節省自我摸索的時間。當你書法寫得不錯了,如果只會抄寫文字,不懂詩詞文意,落款又大白話缺乏文學底蘊,是不是應該多讀一點書以充實內涵,增添文藝氣息。由此可見秀才「多臨帖」、「多讀書」之說雖簡短,卻富涵哲理。

「多讀書」充實文學底蘊,可增添作品之文藝氣息。 攝影:楊豐榮
▲「多讀書」充實文學底蘊,可增添作品之文藝氣息。 (圖/楊豐榮攝)

記得以前我自己開始學習書法的第二堂課,一周內把書法老師講義中近二十個基本筆畫全部練完,帶著近百張的毛邊紙作業,興高采烈的拿去請老師批改,沒想到老師只淡淡地說:「這個我還沒教。」接著把整疊毛邊紙上下扭動錯開紙張,如數鈔票前整理紙鈔一樣,然後拿起硃砂筆輕輕一畫,讓整疊錯開的毛邊紙邊緣皆沾染朱液,表示改完了,當下我的內心猶如晴天霹靂,難以置信。直到數年後才漸漸體會老師的用意:學書法要有耐心不急躁,按部就班。

「一筆批改」暗示學習書法要有耐心,按部就班。 攝影:楊豐榮
▲「一筆批改」暗示學習書法要有耐心,按部就班。 (圖/楊豐榮攝)

不過話說回來,在資訊時代,科技進步,一切追求「快速」的社會,書道式微,學書法的人口越來越少,如果以同樣的方式(秀才三多法)教學生,恐怕學生都跑光了。

(本文作者楊旭堂,現任中華民國書法教育學會理事長)

 

相關連結

留言